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情感价值的渗透
【作者】 李 桃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十六中学)
【正文】 摘 要:《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