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作者】 成 丹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平岗乡小学)
【正文】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这也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话:“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在组织学生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果然,学生于释读中敏锐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 这是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本文必须要理解和回答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在接下来的析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描写军需处长衣着神态的段落与篇首介绍这支部队装备极差但却要“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的段落联系起来,进行“滚动式”阅读,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可能遇到的严峻情况,及做出生死抉择时的言行心理。这样,学生在破解疑难、深刻感受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的同时,也自然领悟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及文首环境描写、背景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三、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开发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首先,应当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3]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这也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话:“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在组织学生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果然,学生于释读中敏锐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 这是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本文必须要理解和回答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在接下来的析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描写军需处长衣着神态的段落与篇首介绍这支部队装备极差但却要“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的段落联系起来,进行“滚动式”阅读,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可能遇到的严峻情况,及做出生死抉择时的言行心理。这样,学生在破解疑难、深刻感受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的同时,也自然领悟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及文首环境描写、背景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三、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开发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首先,应当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3]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