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杨萍丽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第六中学)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材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凭借”;“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夯实基础;灵活使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做到遵循教材,而又能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情况,灵活、大胆地处理教材,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下面我就如何灵活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我在教学三年级的新课“几分之一”时,我考虑到八、九岁的孩子对《西游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情景来引入新课。为了吃到桃子,贪吃的八戒对师傅夸口说自己能顺利解答相应的考题。师傅出考题了:“1.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答:每人分到2个);2.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几个?(八戒又答:每人分到1个);3.那么,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分得多少?(八戒想:嗯,那就是我和悟空一人半个桃子,可半个怎么写呢?这下可难住了猪八戒!)”从而引出数学王国中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巧妙创设情景,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想到同学们不仅爱听神话故事,还喜欢猜谜语。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打一线的名称:“有始有终”(线段);“无始无终”(直线);“有始无终”(射线)。我通过设计这一环节,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对比中形象、直观、深刻的掌握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合理利用肢体帮助,孩子轻松化难为易
小学阶段的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很容易把所学的长度单位相混淆。我在每教一个知识点后,都会借助肢体帮助,让他们轻松建构相应的表象,把容易出错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两手伸直后,左右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他们左、右手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他们手指的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接着,我会配上相应的找错练习,让他们来当当小老师,比比谁的眼睛亮:“小马虎说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改: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3米(改:13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坐到50米(改:50厘米)高的椅子上吃了早饭,然后坐上一辆10分米(改:10米)长的公交车去上学,当我赶到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我从书包里拿出1厘米(改:1分米)长的铅笔和1分米(改:1厘米)厚的课本,开始学习。”同学们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发现了小马虎出的错,而在纠错的过程中也深刻地、及时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后,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发现常用的面积单位也可以借助身体部位来巧妙记忆。如“1平方厘米有多大?食指指甲盖接近它;1平方分米有多大?伸出手掌就知道啦;1平方米有多大?10人左右能站下。”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肢体的帮助,同学们能快速地建立起相应知识的表象,他们能轻松地把容易相混的知识区分开、掌握好。
三、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夯实基础学好新知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从而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最终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比如:当同学们在学习“除”的运算时,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加、减、乘的运算,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回顾“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的基础上,学习“被除数÷除数=商”。让同学们对四则运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又让孩子们先回顾整除的情况:“被除数÷除数=商”,再总结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从而又让孩子们探讨出有余数除法的几个变式:“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当同学们遇到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的题时,我会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他们遇到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的题时,我会让他们深刻地体会“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让他们亲身感受旧知和新知的联系,亲身经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相对的更加全面、更加牢固。
四、适当拓宽数学方法,及时掌握学习内容
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经常要求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我认为“一题多解”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很好的训练。长期以来我都是这样要求孩子们的,于是孩子们也养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四年级的一道题是“猫发现前方20米的地方有只老鼠,立即去追,同时,老鼠也发现了猫,掉头就跑。猫每秒跑7米,用了10秒追上老鼠。那么老鼠每秒跑多少米?”很多同学的解法是:先求猫10秒钟所行路程是:10×7=70(米);再求出老鼠逃跑的路程是:70-20=50(米);最后求出老鼠逃跑的速度是:50÷10=5(米/秒);我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同时,也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另一种解法:猫每秒钟比老鼠多行的路程是:20÷10=2(米/秒);则老鼠逃跑的速度是:7米/秒-2米/秒=5米/秒。对第二种方法,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太容易想到,但是当师生一起分析、一起讨论好这种方法时,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和收获的喜悦。不经意间,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灵活、科学使用教材,高效、优质回收效果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但在处理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如: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在书本上只出现:当路的两端都种树时——“间隔数=棵数+1”,我考虑到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情况,为了不让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就补充了:当路的一端种树时——“间隔数=棵数”;当路的两端都不种树时——“间隔数=棵数-1”。因为我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给同学们的知识有所拓展,而这种拓展又是他们能接受的能力范围内,所以他们给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当我在教学四年级的“大数的认识”一章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而是每一个知识点,无论读、写、大小比较,我都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来教学。通过尝试,我发现同学们对教学改进后的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得更更清楚、更明了!
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但不是全部;是教学的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成为教材的主动使用者和建构者,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夯实基础;灵活使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做到遵循教材,而又能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情况,灵活、大胆地处理教材,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下面我就如何灵活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我在教学三年级的新课“几分之一”时,我考虑到八、九岁的孩子对《西游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情景来引入新课。为了吃到桃子,贪吃的八戒对师傅夸口说自己能顺利解答相应的考题。师傅出考题了:“1.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八戒答:每人分到2个);2.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几个?(八戒又答:每人分到1个);3.那么,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分得多少?(八戒想:嗯,那就是我和悟空一人半个桃子,可半个怎么写呢?这下可难住了猪八戒!)”从而引出数学王国中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巧妙创设情景,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想到同学们不仅爱听神话故事,还喜欢猜谜语。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打一线的名称:“有始有终”(线段);“无始无终”(直线);“有始无终”(射线)。我通过设计这一环节,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对比中形象、直观、深刻的掌握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合理利用肢体帮助,孩子轻松化难为易
小学阶段的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很容易把所学的长度单位相混淆。我在每教一个知识点后,都会借助肢体帮助,让他们轻松建构相应的表象,把容易出错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两手伸直后,左右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他们左、右手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他们手指的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接着,我会配上相应的找错练习,让他们来当当小老师,比比谁的眼睛亮:“小马虎说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改: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3米(改:13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坐到50米(改:50厘米)高的椅子上吃了早饭,然后坐上一辆10分米(改:10米)长的公交车去上学,当我赶到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我从书包里拿出1厘米(改:1分米)长的铅笔和1分米(改:1厘米)厚的课本,开始学习。”同学们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发现了小马虎出的错,而在纠错的过程中也深刻地、及时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后,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发现常用的面积单位也可以借助身体部位来巧妙记忆。如“1平方厘米有多大?食指指甲盖接近它;1平方分米有多大?伸出手掌就知道啦;1平方米有多大?10人左右能站下。”实践证明,合理利用肢体的帮助,同学们能快速地建立起相应知识的表象,他们能轻松地把容易相混的知识区分开、掌握好。
三、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夯实基础学好新知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从而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最终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比如:当同学们在学习“除”的运算时,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加、减、乘的运算,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回顾“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的基础上,学习“被除数÷除数=商”。让同学们对四则运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又让孩子们先回顾整除的情况:“被除数÷除数=商”,再总结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从而又让孩子们探讨出有余数除法的几个变式:“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当同学们遇到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的题时,我会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他们遇到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的题时,我会让他们深刻地体会“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让他们亲身感受旧知和新知的联系,亲身经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相对的更加全面、更加牢固。
四、适当拓宽数学方法,及时掌握学习内容
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经常要求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我认为“一题多解”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很好的训练。长期以来我都是这样要求孩子们的,于是孩子们也养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四年级的一道题是“猫发现前方20米的地方有只老鼠,立即去追,同时,老鼠也发现了猫,掉头就跑。猫每秒跑7米,用了10秒追上老鼠。那么老鼠每秒跑多少米?”很多同学的解法是:先求猫10秒钟所行路程是:10×7=70(米);再求出老鼠逃跑的路程是:70-20=50(米);最后求出老鼠逃跑的速度是:50÷10=5(米/秒);我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同时,也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另一种解法:猫每秒钟比老鼠多行的路程是:20÷10=2(米/秒);则老鼠逃跑的速度是:7米/秒-2米/秒=5米/秒。对第二种方法,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太容易想到,但是当师生一起分析、一起讨论好这种方法时,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和收获的喜悦。不经意间,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灵活、科学使用教材,高效、优质回收效果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但在处理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如:四年级的“植树问题”在书本上只出现:当路的两端都种树时——“间隔数=棵数+1”,我考虑到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情况,为了不让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就补充了:当路的一端种树时——“间隔数=棵数”;当路的两端都不种树时——“间隔数=棵数-1”。因为我不拘泥于课本,而是给同学们的知识有所拓展,而这种拓展又是他们能接受的能力范围内,所以他们给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当我在教学四年级的“大数的认识”一章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而是每一个知识点,无论读、写、大小比较,我都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来教学。通过尝试,我发现同学们对教学改进后的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得更更清楚、更明了!
总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但不是全部;是教学的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成为教材的主动使用者和建构者,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