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实验评价
【作者】 王 燕
【机构】 (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以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为例自主设计评价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探究性实验评价应该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开展,并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评价
探究性实验评价就是为了对照探究实验教学目标导出的评价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促进学生综合整体发展的过程。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评价过程的缺失或评价方法的不当使教师难于控制实验进程、把握探究方向、无法了解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而重新走上“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老路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考察,所以,对探究性实验评价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以人教版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笔者对探究性实验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案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1]。所以在编制该实验评价表时,把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并进行多主体评价的方法,即学生个人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分分为三个档次:优秀(10-8分)、合格(7-4分)、需努力(3-1分)。
二、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评价的思考
生物学中探究性实验评价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用数量分析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侧重于描述性分析。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验的状况,从而正确地指导实验的进行。以本文所举实验为例,有需要定性评价的内容,如对协作能力评价和交流能力的评价,它们是考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加以定性评价。又有需要定量评价的内容,如对设计能力的评价,是否能够设计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够直观地看到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显得至关重要。顾蕾就建议学生能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2],是一种定量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探究性实验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准确地衡量学生实际的实验情况。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但由于学生人数和实验组数众多,教师很难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难以做出准确公正的评价。而在探究性实验中采取多主体评价即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能有效地减小误差,更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实验的情况。在自评过程中,要求学生肯定自己在探究性实验中做出的贡献,自我评价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评价容易受主体自身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评价的客观性较差,易产生评价不公。在互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别人,赞赏他人对整个实验做出的贡献以及独特性,同时相互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或需要提高的地方,以本实验中对设计能力的评价,通过自己设计和别人设计的相互比较,找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分工合作,这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撞击,也能很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反思能力等等。教师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给出自己的评价,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多主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学生努力提高的愿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活动量。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部分实验的时间较长,如顾蕾对本实验的时间控制在一周左右,形成性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克龙巴赫曾尖刻地把某些类似终结性评价的功能称作为主人服务的“奴仆功能”,他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终结性评价大得多。在探究性实验中,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拥有广阔的的选择和设计空间,使得探究活动显得丰富多彩,但也给实验的评价带来了麻烦。其实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探究的重难点,把评价表(以表1为例)作为评价的窗口[4],根据实验的重难点对评价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教师把握探究方向,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在本文实验中找到一个实验方案较为容易,但找到一个最佳的适宜开展的实验方案并不太容易。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都不难,评价点就可以合并在一起,只作简单评价,而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以及自变量的设置较难,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则可以在评价表中直接设立关于材料处理和自变量设置的评价项目。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评价形式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评价表只是其中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更多的评价方式需要教师转变生物学实验评价的观念,集思广益,推陈出新,根据具体的实验目标和要求适时调整,建立起知识、能力、情意三维一体且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顾蕾.“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教学反思[J].,2010.
[3]李明霞,龙志杰.初中生物学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10)
[4]马明.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生物学通报,2006,(4).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评价
探究性实验评价就是为了对照探究实验教学目标导出的评价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促进学生综合整体发展的过程。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评价过程的缺失或评价方法的不当使教师难于控制实验进程、把握探究方向、无法了解教学目标实施的情况,而重新走上“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老路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做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考察,所以,对探究性实验评价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以人教版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笔者对探究性实验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案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1]。所以在编制该实验评价表时,把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并进行多主体评价的方法,即学生个人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分分为三个档次:优秀(10-8分)、合格(7-4分)、需努力(3-1分)。
二、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评价的思考
生物学中探究性实验评价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用数量分析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侧重于描述性分析。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验的状况,从而正确地指导实验的进行。以本文所举实验为例,有需要定性评价的内容,如对协作能力评价和交流能力的评价,它们是考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加以定性评价。又有需要定量评价的内容,如对设计能力的评价,是否能够设计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够直观地看到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显得至关重要。顾蕾就建议学生能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2],是一种定量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探究性实验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准确地衡量学生实际的实验情况。
2.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但由于学生人数和实验组数众多,教师很难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难以做出准确公正的评价。而在探究性实验中采取多主体评价即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能有效地减小误差,更真实反映每个学生实验的情况。在自评过程中,要求学生肯定自己在探究性实验中做出的贡献,自我评价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评价容易受主体自身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评价的客观性较差,易产生评价不公。在互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别人,赞赏他人对整个实验做出的贡献以及独特性,同时相互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或需要提高的地方,以本实验中对设计能力的评价,通过自己设计和别人设计的相互比较,找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分工合作,这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撞击,也能很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反思能力等等。教师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给出自己的评价,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多主体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学生努力提高的愿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活动量。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部分实验的时间较长,如顾蕾对本实验的时间控制在一周左右,形成性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克龙巴赫曾尖刻地把某些类似终结性评价的功能称作为主人服务的“奴仆功能”,他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终结性评价大得多。在探究性实验中,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拥有广阔的的选择和设计空间,使得探究活动显得丰富多彩,但也给实验的评价带来了麻烦。其实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探究的重难点,把评价表(以表1为例)作为评价的窗口[4],根据实验的重难点对评价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教师把握探究方向,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在本文实验中找到一个实验方案较为容易,但找到一个最佳的适宜开展的实验方案并不太容易。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都不难,评价点就可以合并在一起,只作简单评价,而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以及自变量的设置较难,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则可以在评价表中直接设立关于材料处理和自变量设置的评价项目。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评价形式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评价表只是其中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更多的评价方式需要教师转变生物学实验评价的观念,集思广益,推陈出新,根据具体的实验目标和要求适时调整,建立起知识、能力、情意三维一体且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顾蕾.“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教学反思[J].,2010.
[3]李明霞,龙志杰.初中生物学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10)
[4]马明.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生物学通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