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作者】 李 康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传统文化素养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甚至有滑坡的危险。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党和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我们目前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和局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教育部、文化部等各部门先后在2017年上半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创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整体推进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在具体操作层面,文化部先后推出了“高雅文化进校园”、“戏曲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保护、抢救、传承和推广活动。各类媒体也先后推出了《中华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中华诗词大会》等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本宗旨的优秀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这些文化综艺节目使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活态传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学政治学科教学中理解、融入、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问题。
  首先,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1”。明确提出要在在中小学德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书法、戏曲、中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就中学政治学科而言,既要在教材编写上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精义,又要在内容上体现传统文化随时代变化而能与时俱进的优秀特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开设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大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权限,给予各地方和各学校充分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与管理主动权。改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导向,对主动开设传统文化相关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之有效的单位和个人形成相应的奖励和鼓舞机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其次,全面加强中学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骨干人才
  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把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情感。即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面临传统文化教育日益重要的局面,需要的是将传统传文化视为其终身学习的内容,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恰当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和提升工作,可在在职培训和校本研修中增设传统文化研修课程,定期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引领。把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形成一种教师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开展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基础之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依托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品味,突出传统文化价值,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高等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上应大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师范生在本科期间应该在加大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升教师后备力量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师资资格认定环节,加入对教师从业人员的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而提高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完善其人格修养,为师范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在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体系
  第一,加强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切文化的产生、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源泉和动力都是社会实践,唯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再造的基础上“老树开新花”,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完善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不单单只就教材设计、课程改革和标准修订这些的工作而开展,更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新时期以来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机构先后下发通知和文件就中学生校外研学旅行做出明确要求,这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曲先声,加强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更多体验类似于诸如研学旅行、参观访学、交流互换、高雅艺术进校园这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从实践经验中去充分感悟、体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气韵悠长。
  第二,加强传统文化网络资源建设,形成一个覆盖多方面,辐射各地域,适合多层次,涵盖各领域,链接各终端的传统文化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大百科全书计划、公共电子阅读时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新介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造一批适合手机、iPad、电脑等链接终端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从而吸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受众。
  第三、借助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着力打造一批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高、文化感染力强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占领文化消费主阵地。比如近些年来各类文化综艺节目不仅以新的形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还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政治学科相结合的另一条路径就是要国家在文化发展政策方面的引领机制,把握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让传统文化立起来、竖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