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作者】 李凤惠
【机构】 (广西北流市大伦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肩负着引导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这座桥梁与传统文化沟通的任务,但是,许多文言文课堂教学保持了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改变这种现状,激趣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两步走:(一)课外激趣,做好铺垫;(二)课内激趣,增强兴趣。
关键词:现状堪忧;激趣有效;方法灵活
一、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肩负着引导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这座桥梁与传统文化沟通的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中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讲清楚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掌握古今字词句的变化规律,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的知识去学习古代文化,并且对古汉语的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许多文言文课堂教学就保持了陈旧的教学模式,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注重应试,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广大教师从关心应试和成绩出发,忽视甚至放弃了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大多数学生把文言文学习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去完成,基本没有主动接触和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师生只一味注重背课文和译文,甚至背注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给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化为应试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厌烦心理。
2.教学主客体易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文言文教学由于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不但没有得到弱化,反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造成教法单一,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机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上课飞书疾笔,文言文字里行间插满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等现象。由于教学主客体严重异位,再加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重大差异,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的内因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由主体变为客体,变为被动学习,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效果不理想就成为理想当然。
3.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教学模式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并没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千篇一律地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咬文嚼字、应付考试的,生产流水线,所以大多数文言文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失去情趣,没有活力。
总之,目前,在解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占有课堂主体地位,以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于逐字逐句的讲解、翻译、练习,缺乏语文教学应有的灵性,置学生主体地位于不顾,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的根本结果是,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激趣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也指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何必总是那样一副平板、机械的面孔;给学生一点浪漫,给学生一点畅想,给学生一点说笑,给学生一点表演,恐怕教师自己也会快乐些吧。”由此看来,在任何课堂教学模式中都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尤其是文言文课堂教学。
激趣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我认为具体分两步走:
(一)课外激趣,做好铺垫。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古诗词朗诵会、古诗词默写比赛、古诗词知识竞赛、古人故事会;放映《百家讲坛》中对苏轼、李清照等介绍的节目内容:指导学生欣赏课外文言名著;帮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演等。在学习《孙权劝学》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孙权劝学》课本剧的表演。开始学生有些犹豫,但真正参与了就不一样了。学生自己把课文编成剧本并且自己当演员,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怎样编?谁演什么角色合适?人物性格有何特点?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愿意主动思考、编排,并一遍遍地认真阅读课文,互相交流,编演课本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让学生想象、联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编演课本剧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接触文言,了解文言,亲近文言,不再觉得枯燥乏味,自然会对文言产生一定的兴趣,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二)课内激趣,增强兴趣。
激趣,是许多教师都常用的教学方式,有的注意激趣导课,有的强调诵读激趣,有的觉得拓展延伸激趣更重要,他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着最巧妙的激趣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觉得,激趣应该贯穿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中,不管是导入新课、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还是迁移运用都要灵活运用激趣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根据不同的环节巧妙设计不同的激趣方式,如《狼》的导课激趣,先将课文内容改成一个小故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讲到精彩处,故意停下,学生急于知道屠夫的命运,希望老师给出答案。此时进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醉翁亭记》第四段的诵读激趣,先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段层次:①山——水——亭——名——太守;②朝——暮——春——夏——秋——冬;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会又快又准。《桃花源记》疏通文意激趣,要求学生按文中的描写,完成一幅表现桃花源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画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愚公移山》感悟激趣,让学生欣赏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当教室里响起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的雄壮歌声,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刚毅的画面特写时,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然后顺势提出问题:“你觉得愚公到底愚不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
每一个环节激趣的巧妙设计,可以让学生觉得一节课的学习处处有乐趣,时时有发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言之美。
参考文献:
[1]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现状堪忧;激趣有效;方法灵活
一、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肩负着引导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这座桥梁与传统文化沟通的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中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要立足于讲清楚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掌握古今字词句的变化规律,用他们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的知识去学习古代文化,并且对古汉语的知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许多文言文课堂教学就保持了陈旧的教学模式,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注重应试,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广大教师从关心应试和成绩出发,忽视甚至放弃了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大多数学生把文言文学习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去完成,基本没有主动接触和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师生只一味注重背课文和译文,甚至背注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给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化为应试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厌烦心理。
2.教学主客体易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文言文教学由于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不但没有得到弱化,反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造成教法单一,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机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教师讲得唇焦舌燥,学生上课飞书疾笔,文言文字里行间插满注解,脑袋里仍然是空白等现象。由于教学主客体严重异位,再加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重大差异,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的内因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由主体变为客体,变为被动学习,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效果不理想就成为理想当然。
3.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教学模式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并没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千篇一律地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咬文嚼字、应付考试的,生产流水线,所以大多数文言文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失去情趣,没有活力。
总之,目前,在解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占有课堂主体地位,以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于逐字逐句的讲解、翻译、练习,缺乏语文教学应有的灵性,置学生主体地位于不顾,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的根本结果是,学生对文言文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激趣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也指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何必总是那样一副平板、机械的面孔;给学生一点浪漫,给学生一点畅想,给学生一点说笑,给学生一点表演,恐怕教师自己也会快乐些吧。”由此看来,在任何课堂教学模式中都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尤其是文言文课堂教学。
激趣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我认为具体分两步走:
(一)课外激趣,做好铺垫。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古诗词朗诵会、古诗词默写比赛、古诗词知识竞赛、古人故事会;放映《百家讲坛》中对苏轼、李清照等介绍的节目内容:指导学生欣赏课外文言名著;帮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演等。在学习《孙权劝学》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孙权劝学》课本剧的表演。开始学生有些犹豫,但真正参与了就不一样了。学生自己把课文编成剧本并且自己当演员,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怎样编?谁演什么角色合适?人物性格有何特点?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愿意主动思考、编排,并一遍遍地认真阅读课文,互相交流,编演课本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让学生想象、联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编演课本剧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接触文言,了解文言,亲近文言,不再觉得枯燥乏味,自然会对文言产生一定的兴趣,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二)课内激趣,增强兴趣。
激趣,是许多教师都常用的教学方式,有的注意激趣导课,有的强调诵读激趣,有的觉得拓展延伸激趣更重要,他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着最巧妙的激趣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觉得,激趣应该贯穿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中,不管是导入新课、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还是迁移运用都要灵活运用激趣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根据不同的环节巧妙设计不同的激趣方式,如《狼》的导课激趣,先将课文内容改成一个小故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讲到精彩处,故意停下,学生急于知道屠夫的命运,希望老师给出答案。此时进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醉翁亭记》第四段的诵读激趣,先引导学生明确这一段层次:①山——水——亭——名——太守;②朝——暮——春——夏——秋——冬;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④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会又快又准。《桃花源记》疏通文意激趣,要求学生按文中的描写,完成一幅表现桃花源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画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愚公移山》感悟激趣,让学生欣赏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当教室里响起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的雄壮歌声,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刚毅的画面特写时,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然后顺势提出问题:“你觉得愚公到底愚不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
每一个环节激趣的巧妙设计,可以让学生觉得一节课的学习处处有乐趣,时时有发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言之美。
参考文献:
[1]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