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学校德育

【作者】 周燧元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三中学


【正文】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2017年11月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敏教授的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讲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效落实价值观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更要重视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明确责任;更新观念;创新方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如何开辟针对性强、实效性强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精神状态的高素质人才,是基层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工作,发挥学校德育育人的功能呢?
  一是要明确责任,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作用,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德育工作的职责,调动各位任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明确自己的责任。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我们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同样各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任课教师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可以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有效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还离不开学校的后勤人员,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的配合。
  二是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必须要通过教育理论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的功能。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们可以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比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是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如寓德育于管理之中,健全管理制度,用规范去约束学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表现,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寓德育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通过各科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的、经常的、有效的途径,如果任课教师都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按各科自身的教材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育因素,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注意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我们才真正地完成了德育渗透,做到“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实践证明,寓德育与活动之中,能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潜能。实践中,很多学校长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建设和管理过程,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实施德育过程提供重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六是建立健全家校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学校的各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生在校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家长根据自己子女的表现适当地进行教育。家长也可以随时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双方密切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要大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让家长走进学校,让学生走向社会,同时让社会了解学校。
  总之,对学生进行德育,绝不能靠单一的说教,需要我们积极创新的教育的方式,努力拓宽教育的渠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辱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同时德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