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家庭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作者】 徐明芳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示范幼儿园)


【正文】“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自私”、“自利”。
  现在的社会中,多数的宝宝在家庭中是众多成人关怀和照顾的重点对象,家里所有的东西,不管是玩的,吃的,还是用的,因为都没有人与他争,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归宝宝一个人享用。正因为这样,孩子由于缺乏与人分享的经验,又加之家长对这方面的教育也缺乏重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他们可以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不良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长期下去,不但会造成沟通困难,还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危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能主动提出对双方同样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没有人喜欢和只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些只习惯于自己享受,在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过程中不顾别人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共事的。他会因此得不到同伴和群体的认可,也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
  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因而,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下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面对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对我们的孩子存在的种种“独占”、“霸占”行为,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孩子呢?我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光有幼儿园教育这一主途径是不够的,还需家庭教育发挥它的无时不在的诸多教育功能,更需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那么家庭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呢?
  一、家长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不仅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分享的精神,有了好东西要与孩子分享,与老人分享,家长也应该乐意与同事、朋友等之间进行分享,这样就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一种温馨、健康的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对孩子进行有关分享的教育。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研究发现“在人生的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分享行为,但分享在4-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需借助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自发成长为社会要求的品质高尚的社会成员”,有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鼓励,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是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在和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关注动画中角色之间的分享行为,以及分享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给孩子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美丽的凤凰》、《金色的房子》等;还可陪同孩子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好朋友》等,让孩子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获得更多、更直接的感受,懂得因为分享,我们会有更多的朋友,会获得更多的帮助,而且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快乐……。
  三、抓住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活动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认为“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的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他主张“知识品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寓理于事,品德教育需要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抓住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活动,应尽量多给孩子创造和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磋商、协调的机会,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培养孩子的分享合作意识。另外,家长一定要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悲伤,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把家中或幼儿园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讲给他人听,让大家也一起感受她当时的快乐和忧伤,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分享,同时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让孩子们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乐意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合作,体验分享、合作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
  四、教育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初步形成换位意识
  例如,在孩子想获得一件玩具或一样食物时,家长可以提出要求:你可以把你的xx借我用一下么?你可以帮我做一件事情吗?或者孩子在和同伴玩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孩子之间进行交换玩具、物品的行为,这样,就会给孩子一种控制的意识,让孩子明白:当你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你也是要有所付出的,不是任何东西都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还可以让孩子体验那种因想得到什么时而产生的迫不及待的情绪,以及遭到别人拒绝时的失望情绪,诸如此类的体验,都可以给孩子的分享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一定要注意洞察孩子的心理,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避免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要与人分享的事情出现,尤其是孩子最喜爱和最珍惜的玩具,因为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好多人也不会把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随便拿去和人共享的,即使愿意与人分享,那也得看对方是什么人,是在什么场合下。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五、及时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成人的肯定与赏识,所以必要的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都对强化孩子分享行为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孩子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家长就应及时地加以肯定,孩子因为鼓励、赞许和奖励而产生愉快和满足的情感,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意识,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合作的行为。
  我相信,家长若重视,在家庭教育中认真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随机抓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细节,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和幼儿园的教育达成一致,我们一定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乐于和他人分享,有着较强社交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