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联校协作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 芳 王 涛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


【正文】2015年3月,我校承担了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联校协作促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联校协作体教研模式研究》。选择该课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从2013年开始的十堰城区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行动,在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推进。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内的各学校突破了管理主体和行政区域界线,形成了“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体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各学校之间互不往来的局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
  2、教研作为学校和教师最基本的触及日常的工作,因协作体的诞生必须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和接纳,实现由原来的以校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向协作体之间多所学校“联动教研”的转化。而真正要实现这个华丽的转身,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激发智慧、有效实施,构建全新的教研机制和教研模式,让教研成为广大教师乐于参与,不断反思成长的有效活动形式。也唯此方可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困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联校协作教研机制的构建
  1、建立联校协作教研体。以轮值学校牵头,成立以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为指导,各校校长负责协调,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的联校协作教研体。
  2、成立片区学科教研组。根据片区各学科教师情况,每所学校负责一个学科并成立由该校学科骨干教师为组长,其他学校学科教师为成员的片区学科中心教研组。
  3、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学期召开两次联校协作工作会,对片区的教育、教学、教研等工作进行规划、部署、总结。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落实工作计划,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通报工作状况。
  4、建立活动分担机制。由轮值学校协调安排,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每项活动都由片区学校进行分担承办实施,其它学校积极配合参与。
  二、联校协作教研的基本模式
  教师参与的热情和参与深度,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教研主题的设计、活动组织的形式上精心策划和准备,让老师真正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得,才能使教师有归属感,使联校教研成为凝聚学科教师的精神家园。
  1、同课异构。片区学校和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差异使得同课异构成为最常用的一种联校教研形式,通过不同学校的教师提供的同一节课,更让参与教研的老师们用不同的视角观课议课,反思自己的教学。。
  2、教学比武。先后组织片区内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讲课、说课教学比武活动,做到每一次活动的启动、实施、结束环环落实,让片区内老师在有限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3、专题沙龙。不定期举办专题沙龙研讨,内容涉及到教师的成长、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的辅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教育热点问题等等,通过沙龙研讨进行思想碰撞、分享智慧,帮助教师理清问题,寻求对策。这是一种有利于教师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教研形式,一般以一个课例或一个问题为载体,参与研讨的各校教师自由发言,展开充分的讨论,畅所欲言,展示才智,相互启迪,引发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5、主题教研。学科中心教研组先收集片区内各学校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梳理,拟定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具体方案,征得各学校同意后组织实施。
  6、管理论坛。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德育经验交流、教学管理等活动,每次活动各学校都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和分享了各自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办学成果,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
  7、展示观摩。在具体工作中,由牵头学校和协作学校一起,集中展示其联校教研活动成果,并组织其他学校进行观摩,展示联校教研工作成果,总结推行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联校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联校教研氛围。
  8、联考检测。定期提供学科考试样卷,开展片区学科质量抽测及测后试卷分析,并形成质量分析报告,以期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深入推进联校协作教研的几点思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成为共识,教研越来越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载体。以学科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的联校教研,有利于实现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但目前仍然存在动力机制不健全,联校教研时效性不强等矛盾和问题。深入有效推进联校教研,个人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探索和实践。
  1、建立三级网络,实现联动教研。建立市级学科中心教研组、片区学科教研基地、校级学科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市级学科中心教研组由市级教科研部门的专家牵头,各片区1-2名学科带头人组成,主要职责在于研究制定学科教学改革规划,组织开展系统的市级学教学研讨,指导片区学科基地开展好片区教研和课题研究,发现并培养市级学科骨干;片区学科教研基地由片区内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承担片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做好片区课题的研究,培养片区的学科骨干教师;校级学科教研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和实施,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组织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等。
  2、培植学科骨干,实施课题带动。实施联校教研需要教研骨干的支撑和引领。将那些有教研热情,有研究能力,有研修成果的骨干教师进行“优化组合”,成立以市级总课题带动下的片区子课题、校级微课题的系列课题,形成课题研究骨干体系,采取课题三级推动的方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成果,积累经验,辐射片区,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使学科中心组真正成为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中心、辐射中心和示范中心。
  构建有效的联校协作体教研模式作为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任重而道远。要真正通过联校教研重组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愿望,实现“区域联动、校际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共进”的目标,还需要且行且思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