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初探

【作者】 彭莉娟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正文】一个学生,如果拥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他来说,学习就是一项愉快的脑力劳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就小学语文这一块,谈谈自己的心得,以期与同行探讨。
  一、培养情趣,促其爱学
  较之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先,教师可寓教于乐地运用“游戏机原理:参与——入迷——入门。”从基本的几乎一学就会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路。让学生自学时比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使“游戏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之入“迷”。到了一定阶段,再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高要求,使之“入门”。从而逐渐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例如生字教学,很多学生是在机械地读、写中熟悉汉字的音、形。由于没有“入情入境”,所以在运用中,常有读错、写错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自学生字时,用简单的“拆字、合字、换部件”的方法让住汉字的音、形。后来逐渐引导他们在借助工具书,明白字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学习生字。并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有“金点子”的同学登台“授课”,可说、可画、也可表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用字能力。如“乱、款、馋”三字,就有学生如此“教学”“乱”:舌头向上翻卷,吐字不清乱、乱、乱;馋:乌鸦口中的食物太好吃了,让树下的狐狸免不了要流下两滴口水;款:十元不算大,三元不算小,欠人一分款,还是还掉好。如此创意,把字形和字义巧妙地结合让听者耳目一新。此时,老师再加以适当表扬、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无形中增强了,对语文这门学科岂有不“受”之理?
  二、交流思路,促其会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认为,课堂上保持师生之间交叉联系的多向交往可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因为我向交往可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纵向联系充分显示、动员和活跃起来。学生既接受老师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又接受同学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从而不断地进行自身学习和反馈联系。
  例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这一环节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喜欢朗诵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喜欢音乐的同学,自己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后朗读,也可以自己拿乐器伴奏朗读,让他们在音乐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的区域中发挥自己的智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轻松愉快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果以老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文知识的活学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那就只能培养出吃“现成饭”的人。
  三、巧用迁移,促其优学
  “为迁移而教”这是许多教者的心声。迁移,是把知识巧妙联系,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语文学科的迁移,不外乎“句法、文法”等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熟读基础上,就能深入文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创造。这样,能把知识学习更扎实、更灵活,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完于谦的一首《石灰吟》后,同学们对照作者不怕磨炼、不畏艰险的精神,联系自己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彭丽丽同学的一首《学子吟》脱颖而出:“千学成练出农家,节衣缩食若等闲。挫折磨难全不握,不留遗憾在人间。”
  四、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教师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课下认真读书,能搜集有关资料,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主动收听广播等习惯,并贯穿于每一节课。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学生收集到詹天佑的资料,明白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还修筑了许多铁路。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学习重要的是在各科学习中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只要我们教者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愿望出发,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变学生的“厌学”为“爱学”,为“学会”为“会学”,变“学优”为“优学”,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