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给常态数学课教学增加新的生机
【作者】 吴筱琦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正文】常态课不比公开课,教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制作精美的课件,进行多次试教,由教研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千锤百炼,有足够的噱头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它是返璞归真反应教学本质正常状态下的课,但它也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凸显教师的创造性、灵动性。由此上出的常态课才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把活动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小王老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给学生设计了一堂以市场活动形式的课,让学生参与,给学生实践,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她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分别去超市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课堂上,她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其中,一、二小组的学生为售货员,三、四小组的学生为购货员。明确每组售货员要计算出“顾客”所购物品的总价,顾客付出的钱是正好?是差?还是剩?每组购货员要计算出你所购物品的总价,你也计算出所付出的钱是正好?是差?还是剩?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当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市场交流的景象,卖货的卖货,买货的买货,议价声,交流声……同学们个个动手、动口、动脑,学得那样主动,做得那样认真,那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我们听课者看着也是一种享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让学生汇报学习的结果。
师:第一小组,你们售出的那些商品,总价是多少?
生:我们组售出的是一支钢笔2.75元,一块橡皮擦0.5元,总价是3.25元。顾客付的钱正好。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总价的?
生1:2.75元就是2元7角5分,0.5元就是5角,7角加5角得1元2角,1元再与整数部分的2元相加就是3元,合起来就是3元2角5分。
师:第二小组,你们售出那些商品,总价是多少?
生:我们售出的是一个价值6.55元的文具盒,一根直尺0.25元,总价是,6.8元。顾客付给我们的10元,找回3.2元。
师: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6.55+0.25小数点对齐,百分位的5+5得10,写0向前进1,十分位的5+2得7,与进1再相加得8,整数部分的6元没有数和它相加还得6,结果等于6.8元,顾客给我们10元,再用10元减去6.8元,10和6.8的整数部分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计算,结果得3.2元。该生回答完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王老师也给该同学以恰当的表扬。
就这样,继续检查第三小组,第四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得到的是与前两个小组同样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变学生看教师做为学生自己做,学生听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讲。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合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除了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及其应用外,还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提高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请最好的老师进课堂——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态数学课教学,往往拘束例题结合图形,用阿拉伯数字,一环扣一环地进行讲解计算,语言显得不那么形象、生动。小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学起来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调动不起来。针对这一状况,这一次活动进行了一些改进,给常态课堂增进新生机、新血液,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直观形象、易解易接受的教学情境,把“兴趣”——最好的老师请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三年级一节数学课,课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执教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
一天,蝌蚪妈妈对四个小蝌蚪们说:“好久没下雨了,天气干旱,我们赶快修造水池蓄水。”小蝌蚪们叫妈妈分配任务。蝌蚪妈妈分配:老大和老二合修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水池。老三和老四合修一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水池。修造好了可有奖励噢。
蝌蚪兄弟四人,在一条快要干涸的小溪里开始尽心尽力,精心修造水池,忙个不停。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动,水池造好了。蝌蚪妈妈看了非常满意,一边夸奖他们水池修造的好,一边给他们分别奖励10颗巧克力糖。这时,老三和老四不高兴的说:“妈妈偏心。”妈妈不解地问:“我怎么偏心了?”老三说:“我们修的长方形水池,长8厘米比他们的边长4厘米长多了。面积比他们大。糖确和他们一样多,不是偏心吗?”“妈妈真是偏心了。”老大和老二也异口同声的说。“你们也这么说。”妈妈说。老大说:“我们挖的水池边长是4厘米,他们的长方形的宽才2厘米,我们的正方形面积应该比他们大,分给我们的糖果应该我们多,是不是?”小蝌蚪们争论不休,搅得蝌蚪妈妈很困惑。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帮助蝌蚪妈妈作出一个正确的解答。这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看哪个水池蓄的水多,哪个水池面积就大。有的说,两个水池又不一样大,没办法比较;有的同学说,把它们的面积算出来,比一比,不就知道哪个大小了吗?教室里讨论声不断。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向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目标一步一步的推进。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拼成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好后,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拼的拼,数的数,相互交流、合作,动手又动脑,学的积极主动。教师在学生中间,一边巡视,一边指导。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就有了答案,认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说明蝌蚪妈妈没有偏心。同学们刚才是用拼一拼,数一数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我们看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怎样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经过再次的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容器,一罐到底,也没有随意放浪,无宗无旨地让学生讨论,而是通过精心设计,按照唤起兴趣,发展兴趣,激发兴趣,稳定兴趣,一步一步地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这一教学任务。
一、把活动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小王老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给学生设计了一堂以市场活动形式的课,让学生参与,给学生实践,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她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分别去超市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课堂上,她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其中,一、二小组的学生为售货员,三、四小组的学生为购货员。明确每组售货员要计算出“顾客”所购物品的总价,顾客付出的钱是正好?是差?还是剩?每组购货员要计算出你所购物品的总价,你也计算出所付出的钱是正好?是差?还是剩?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当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市场交流的景象,卖货的卖货,买货的买货,议价声,交流声……同学们个个动手、动口、动脑,学得那样主动,做得那样认真,那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我们听课者看着也是一种享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让学生汇报学习的结果。
师:第一小组,你们售出的那些商品,总价是多少?
生:我们组售出的是一支钢笔2.75元,一块橡皮擦0.5元,总价是3.25元。顾客付的钱正好。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总价的?
生1:2.75元就是2元7角5分,0.5元就是5角,7角加5角得1元2角,1元再与整数部分的2元相加就是3元,合起来就是3元2角5分。
师:第二小组,你们售出那些商品,总价是多少?
生:我们售出的是一个价值6.55元的文具盒,一根直尺0.25元,总价是,6.8元。顾客付给我们的10元,找回3.2元。
师: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6.55+0.25小数点对齐,百分位的5+5得10,写0向前进1,十分位的5+2得7,与进1再相加得8,整数部分的6元没有数和它相加还得6,结果等于6.8元,顾客给我们10元,再用10元减去6.8元,10和6.8的整数部分对齐,然后按整数减法的方法计算,结果得3.2元。该生回答完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王老师也给该同学以恰当的表扬。
就这样,继续检查第三小组,第四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得到的是与前两个小组同样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变学生看教师做为学生自己做,学生听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讲。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合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除了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及其应用外,还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提高交际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请最好的老师进课堂——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态数学课教学,往往拘束例题结合图形,用阿拉伯数字,一环扣一环地进行讲解计算,语言显得不那么形象、生动。小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学起来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调动不起来。针对这一状况,这一次活动进行了一些改进,给常态课堂增进新生机、新血液,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直观形象、易解易接受的教学情境,把“兴趣”——最好的老师请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三年级一节数学课,课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执教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
一天,蝌蚪妈妈对四个小蝌蚪们说:“好久没下雨了,天气干旱,我们赶快修造水池蓄水。”小蝌蚪们叫妈妈分配任务。蝌蚪妈妈分配:老大和老二合修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水池。老三和老四合修一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水池。修造好了可有奖励噢。
蝌蚪兄弟四人,在一条快要干涸的小溪里开始尽心尽力,精心修造水池,忙个不停。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动,水池造好了。蝌蚪妈妈看了非常满意,一边夸奖他们水池修造的好,一边给他们分别奖励10颗巧克力糖。这时,老三和老四不高兴的说:“妈妈偏心。”妈妈不解地问:“我怎么偏心了?”老三说:“我们修的长方形水池,长8厘米比他们的边长4厘米长多了。面积比他们大。糖确和他们一样多,不是偏心吗?”“妈妈真是偏心了。”老大和老二也异口同声的说。“你们也这么说。”妈妈说。老大说:“我们挖的水池边长是4厘米,他们的长方形的宽才2厘米,我们的正方形面积应该比他们大,分给我们的糖果应该我们多,是不是?”小蝌蚪们争论不休,搅得蝌蚪妈妈很困惑。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帮助蝌蚪妈妈作出一个正确的解答。这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看哪个水池蓄的水多,哪个水池面积就大。有的说,两个水池又不一样大,没办法比较;有的同学说,把它们的面积算出来,比一比,不就知道哪个大小了吗?教室里讨论声不断。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向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目标一步一步的推进。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拼成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好后,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拼的拼,数的数,相互交流、合作,动手又动脑,学的积极主动。教师在学生中间,一边巡视,一边指导。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就有了答案,认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说明蝌蚪妈妈没有偏心。同学们刚才是用拼一拼,数一数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我们看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怎样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经过再次的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容器,一罐到底,也没有随意放浪,无宗无旨地让学生讨论,而是通过精心设计,按照唤起兴趣,发展兴趣,激发兴趣,稳定兴趣,一步一步地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这一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