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究
【作者】 李 广
【机构】 (广西北流市北流镇丛义小学)
【正文】摘 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法,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然而二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严重脱节。学校应发挥自身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加强教师对“养成教育”内涵的理解、做好细致的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评价育人等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培养;养成教育;课程;管理;评价
一、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两个前提
(一)加强教师对“养成教育”内涵的理解
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养成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过程,首先要让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能充分理解并认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意义的认识。“养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只有对“养成教育”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养成教育”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二是提高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从哪一渠道获取知识,只有把它们建构起来,知识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效办法。正如教育家冷冉所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
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会去做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教师做或不做,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教育学生诚实和感恩,教育学生会学和爱学,教育学生健体和尚艺,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等,这些靠现行办法是无法评价和考核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做的事去不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良心”――职业道德支配的。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师德的根本问题是要有一个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才能自觉地去做那些不评价、不考核的事情。
(二)做好细致的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
首先,将“养成教育”分解成几个基本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这些基本习惯再细化成学生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小习惯,保证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盲目。其次,在进行每一项工作前把“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做具体。比如培养学生“物放有序”的生活习惯,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标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化。最后,根据标准及时反馈,让师生看到差距。
二、落实“养成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课程育人
1.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1)提炼“养成教育”的训练点。在国家课程中,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而忽略了对其习惯的培养。其实,国家课程是“养成教育”训练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将国家课程中有关“养成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整理成册,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比如,为了在文明习惯的培养中重点培养学生知礼、爱国、诚实、友善的品质,教师可以将国家教材中能够突出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打造“养成教育”特色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打造国家课程“特色”课堂。语文方面有“课内大量阅读特色课堂”,指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把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国家教材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把课文通读几遍,教师直奔中心,提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不对教材进行深挖,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让学生阅读。在自选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有深度的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数学方面有“基于预习的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分为“问―学―导―练―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五重”:重自学、重提问、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预习、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
2.在地方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将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好习惯。比如,在讲解地方课程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内容时,可以开展“食品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了解食品袋中的各种信息,体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习惯。
3.在校本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设艺术修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素质类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养成教育”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五环习字法”的传授,开发低中高段《写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细致讲解了写好字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其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管理育人
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级”“教室”的教育意义,营造“幸福班级”文化,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养成好习惯的55个细节》,教师先给学生讲要求,做示范,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最后通过争选“完美教室”的活动,激励学生巩固好习惯,为班级争光。
(三)文化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校园常规活动来落实学生习惯的养成。活动不在多,关键是要触动孩子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关注三件事:一是处处体现“养成教育”的内容,二是处处展示学生形象、想法以及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果,三是处处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
(四)评价育人
1.根据年段特点制定评价标准
在对学生习惯的评价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力求科学、全面、可行。既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让教师明确训练的标准。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除了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应该结合以下评价方法:
一是增值性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信心。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评价,教师应注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重拾自信。比如设立学生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发展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的评价,学校还应综合运用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多角度关注学生的习惯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培养;养成教育;课程;管理;评价
一、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两个前提
(一)加强教师对“养成教育”内涵的理解
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养成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过程,首先要让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能充分理解并认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教师对“养成教育”意义的认识。“养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只有对“养成教育”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养成教育”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二是提高教师实施“养成教育”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从哪一渠道获取知识,只有把它们建构起来,知识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效办法。正如教育家冷冉所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
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会去做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教师做或不做,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教育学生诚实和感恩,教育学生会学和爱学,教育学生健体和尚艺,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等,这些靠现行办法是无法评价和考核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做的事去不去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良心”――职业道德支配的。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师德的根本问题是要有一个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为下一代终生负责的思想,才能自觉地去做那些不评价、不考核的事情。
(二)做好细致的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
首先,将“养成教育”分解成几个基本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这些基本习惯再细化成学生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小习惯,保证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盲目。其次,在进行每一项工作前把“养成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做具体。比如培养学生“物放有序”的生活习惯,就要在前期制定好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标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化。最后,根据标准及时反馈,让师生看到差距。
二、落实“养成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课程育人
1.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1)提炼“养成教育”的训练点。在国家课程中,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收获,而忽略了对其习惯的培养。其实,国家课程是“养成教育”训练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将国家课程中有关“养成教育”的内容提炼出来,整理成册,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比如,为了在文明习惯的培养中重点培养学生知礼、爱国、诚实、友善的品质,教师可以将国家教材中能够突出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打造“养成教育”特色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打造国家课程“特色”课堂。语文方面有“课内大量阅读特色课堂”,指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把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国家教材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把课文通读几遍,教师直奔中心,提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不对教材进行深挖,这样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让学生阅读。在自选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有深度的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数学方面有“基于预习的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分为“问―学―导―练―思”五步。它的特色在于“五重”:重自学、重提问、重交流、重思考、重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预习、倾听、合作、思考的习惯。
2.在地方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将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好习惯。比如,在讲解地方课程中的公共卫生教育内容时,可以开展“食品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了解食品袋中的各种信息,体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和饮食卫生习惯。
3.在校本课程中落实“养成教育”
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设艺术修养类、科学素养类、身心素质类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养成教育”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中进行“五环习字法”的传授,开发低中高段《写字校本教材》,在教材中细致讲解了写好字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其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管理育人
学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班级”“教室”的教育意义,营造“幸福班级”文化,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使教室成为“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习惯养成地和人格成长室”。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师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养成好习惯的55个细节》,教师先给学生讲要求,做示范,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习惯,最后通过争选“完美教室”的活动,激励学生巩固好习惯,为班级争光。
(三)文化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校园常规活动来落实学生习惯的养成。活动不在多,关键是要触动孩子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关注三件事:一是处处体现“养成教育”的内容,二是处处展示学生形象、想法以及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果,三是处处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
(四)评价育人
1.根据年段特点制定评价标准
在对学生习惯的评价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分别制定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力求科学、全面、可行。既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让教师明确训练的标准。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除了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应该结合以下评价方法:
一是增值性评价。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信心。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评价,教师应注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重拾自信。比如设立学生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发展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的评价,学校还应综合运用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多角度关注学生的习惯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