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融合分析

【作者】 韦学文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作欢小学)


【正文】  摘 要: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其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许多传统教学中难以涉及的梦想变为现实,笔下原本静止的平面图形被插上信息技术这个想象的翅膀,于是变得鲜活起来了。在大量的课例研究中。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教学,从下面几点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几何: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枯燥乏味的缺陷改变,还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直观,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将教学的质量提升,为小学生提供帮助,关于对数学这一学科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强调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二、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直观,建立几何图形概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图形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小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我们在教学中,一是把概念建立在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上。比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因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难以理解,所以建立圆锥的高的概念比较困难,教师用语言描述,不仅烦琐,而且不容易到位。于是,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先出示圆锥图,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与圆柱体有何不同?课件演示圆柱体圆面无限缩小成为一个点时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拉出表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的虚线,让学生透视到高。这样的教学,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圆锥的高这一概念。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图形知识间的联系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最主要的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间断的,前后知识点有一点的断节,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片段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全盘掌握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实现知识的总结和反思,构建相应的知识点,强化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有效联系和整合,构建夯实的知识架构。几何图形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完善认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课堂,直观明了、学生易懂,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优势,展示思维过程,突破重点、难点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靠教师的口头、身体语言等来解决,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当学生从实物图中找到角后,如剪刀开口处的角、三角形纸片上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刚刚所找出的角“描”出来,并把实物图用擦除的方法“隐去”,结合“我们把角的外衣脱去”这样形象而简洁的解释,便轻松实现“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过渡。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积极的引入,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提升。为了将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发挥,就应该将有效以及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采用。小学生自身有着比较差的约束性,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其中把自身的优势尽情的发挥,指引学生适度、适时以及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运用,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将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程度加快,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112.s
  [2]李楠、陈俊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学,2015,(11).s
  [3]李铁英.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例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