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既知受爱 也知爱人——记一次有趣的“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作者】 杨 桦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泗门实验中学)
【正文】 一、案例背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极为重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而这其中,班主任将其关键的作用。班主任管理学生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而且要掌握管理孩子的艺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同家长一道,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出,要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爱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清主次”、“出了问题首先分析自己的过错——主动而不是被动”,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孩子极抵触父母亲说的话,经常唱反调,而且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态度,父母根本就没有跟他们好好交流的机会。这是因为孩子每天由父母陪伴,对于他们的精心照顾,孩子都已经习以为常。离得最近的往往是容易忽视的,就像我们看不见离眼睛最近的眼睫毛是同样的道理。于是,在这个时候,我认为策划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显得非常必要。
二、 案例详情
我将这一活动主题告诉了家长,和各个家长做了简单交流。家长反馈发现,班里的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两位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
陈威同学在学校、在班级是一个认真、听话的学生,摸底考成绩中等。但据父母反映,该同学一到家就打开电脑上网,一直到晚上11点。期间,如果父母好声好气地劝他休息下,劝他做作业,他就以“河东狮吼”的威力“咆哮”道:“烦死了,去去去,不要你管……”。在中考结束到开学的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从早上9点左右起床开始上网,一直坐在电脑前直到晚上11点。在特殊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父母请他去外婆家看看老人,他也一口回绝。因为在他心中出去看望老人就浪费了上网的时间,平时看到长辈也不会主动称呼。
李明同学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时比较忙,一般很少在家,所以跟孩子的交流一般都是关注结果,或是物质上的给予。所以李明同学有哪些朋友,有哪些爱好,父母几乎一点都不知道。李明同学也觉得他和父母之间存在较大代沟,一般不主动和父母亲交流,父母亲和他交流时也是应付性的点点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对班主任来说,这是一个个性极强、难以管理的人,他悟性高,活泼开朗,但自控能力差,好动,学习没有恒心、毅力,所以该生在班里的成绩是垫底的。
我有一天把他们两人叫出去,没有直接问他们在家里的不良表现,而是说想请求他们做一件事,就是策划一个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给他们三天的时间上交一份班会设计,形式不限。他们刚开始是推脱,当时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正如巴特尔所说的“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他们竟然欣然接受了。
在他们策划的基础上,我略加修改,就形成了以下这个班会: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担任这次班会的主持人,班会的形式是一个游戏。主持人进教室时首先带了一个神秘袋子,然后逐一从袋子里拿出十张三角纸板,用小磁石固定在黑板上:荣誉、地位、金钱、父母、才华、友谊、重点大学、生命、美貌、运气。在游戏开始之前主持人宣布了两条规则:第一,必须说真话;第二,必须坚持到底。然后请大家在以上这十种东西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种。我观察同学的表情,都极认真地筛选着,有的不时皱起眉头,犹豫而为难,大约过了四五分钟,学生都已选择完毕,他们似乎松了一口气。
这时,主持人说:“请把你选择的五样东西放弃三样”。一声令下,好像平静的海面上陡然刮起了狂风,有的同学坐不住了,有人请示可不可以放弃,有人在下面悄悄说:“这太残忍了”。果然,他们俩策划的“阴谋”正一步步走向成功。此时,我也被当时的场景所感染。学生的笔尖在纸上游移,看得出,同学们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啊,美好的愿望,珍贵的事物,谁愿舍弃呢?有的同学涨红了脸,在愧疚与负罪中,舍弃了三件。然而,游戏并没有结束,主持人又要求他们在最后两件中再划掉一件。望着同学们痛苦、失望、自责的神情,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的表情也是凝重的。
到这里,游戏结束。主持人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的答案:刚开始他选的五样是“荣誉”、“才华”、“父母”、“重点大学”“生命”,保留的两样是“生命”和“父母”,最后保留了“父母”。因为生命与父母而言,其余三样都是身外之物。在生命与父母之间,他说犹豫了很久,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父母。虽然我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但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之前都没有怎么报答他们,所以我愿意牺牲生命以保全父母。朴实的语言打动了很多人,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一位平时寡言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我保留的最后一个也是‘父母’,我爸妈是做早点的,我父母为了我能上学,每天早上3点钟起来揉面粉、做包子……”。说到这里,他哭了,泪水顺着两颊流下,带着对父母的感激与感动,他不停地抽泣。这一始料不及的举动,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共鸣,好几位女同学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掉下来,大家眼眶都红红的。带着这样的情绪,两位主持人放了一个视频,内容是母亲从怀胎到分娩,然后到子女一天天的长大,由小时候听话到青春期的叛逆,而父母则一天天的老去……。
最后大家谈论看完视频的感受,首先是两位主持人自己讲述以前对待父母的态度的恶劣,通过这次活动,深刻了解了做父母的用心良苦与艰辛,还谈了以后该怎么转变态度,怎样感恩父母。这样就在讨论中我写下了该次班会的主题——感恩父母。
三、 案例分析
亲情,永不褪色的话题。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没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而是换种途径解决,其结果是更有利于问题解决,更能晓之以理,这样的活动比班主任无数句话都管用。通过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游戏班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放弃中,学生开始了一步步的思索。每一个选择和放弃都成了一种艰辛,在一次次的痛苦的舍弃中,慢慢得出结论。整个游戏过程就是学生精心思考的过程。最后每个人都懂得了为什么选择了父母,从而深化了中心话题。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溶入到游戏中,使学生产生共鸣,自己得出结论就是最好的教育过程,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而此次教育的重点对象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我想他们应该是最刻骨铭心的,他们之前的种种不良行为,我想他们都会慢慢改善。情况也确实如此,后来我每次去班级中,本来最没有礼貌的两位同学,现在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而且经常会问我学科上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那个真善美的自我,发现了就把他请出来,研究他受压抑的原因,采用科学方法来改变不足。拿破仑说过:“情感教育是最简便而又最具实效的教育方式”。爱如阳光,能温暖冰冷的心;爱如雨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然而随意的施舍,却会泛滥成灾,学生如幼小的禾苗,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还需施肥除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极为重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而这其中,班主任将其关键的作用。班主任管理学生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而且要掌握管理孩子的艺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同家长一道,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出,要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爱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清主次”、“出了问题首先分析自己的过错——主动而不是被动”,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孩子极抵触父母亲说的话,经常唱反调,而且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态度,父母根本就没有跟他们好好交流的机会。这是因为孩子每天由父母陪伴,对于他们的精心照顾,孩子都已经习以为常。离得最近的往往是容易忽视的,就像我们看不见离眼睛最近的眼睫毛是同样的道理。于是,在这个时候,我认为策划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显得非常必要。
二、 案例详情
我将这一活动主题告诉了家长,和各个家长做了简单交流。家长反馈发现,班里的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两位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
陈威同学在学校、在班级是一个认真、听话的学生,摸底考成绩中等。但据父母反映,该同学一到家就打开电脑上网,一直到晚上11点。期间,如果父母好声好气地劝他休息下,劝他做作业,他就以“河东狮吼”的威力“咆哮”道:“烦死了,去去去,不要你管……”。在中考结束到开学的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从早上9点左右起床开始上网,一直坐在电脑前直到晚上11点。在特殊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父母请他去外婆家看看老人,他也一口回绝。因为在他心中出去看望老人就浪费了上网的时间,平时看到长辈也不会主动称呼。
李明同学的父母是生意人,平时比较忙,一般很少在家,所以跟孩子的交流一般都是关注结果,或是物质上的给予。所以李明同学有哪些朋友,有哪些爱好,父母几乎一点都不知道。李明同学也觉得他和父母之间存在较大代沟,一般不主动和父母亲交流,父母亲和他交流时也是应付性的点点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对班主任来说,这是一个个性极强、难以管理的人,他悟性高,活泼开朗,但自控能力差,好动,学习没有恒心、毅力,所以该生在班里的成绩是垫底的。
我有一天把他们两人叫出去,没有直接问他们在家里的不良表现,而是说想请求他们做一件事,就是策划一个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给他们三天的时间上交一份班会设计,形式不限。他们刚开始是推脱,当时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正如巴特尔所说的“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他们竟然欣然接受了。
在他们策划的基础上,我略加修改,就形成了以下这个班会: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担任这次班会的主持人,班会的形式是一个游戏。主持人进教室时首先带了一个神秘袋子,然后逐一从袋子里拿出十张三角纸板,用小磁石固定在黑板上:荣誉、地位、金钱、父母、才华、友谊、重点大学、生命、美貌、运气。在游戏开始之前主持人宣布了两条规则:第一,必须说真话;第二,必须坚持到底。然后请大家在以上这十种东西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种。我观察同学的表情,都极认真地筛选着,有的不时皱起眉头,犹豫而为难,大约过了四五分钟,学生都已选择完毕,他们似乎松了一口气。
这时,主持人说:“请把你选择的五样东西放弃三样”。一声令下,好像平静的海面上陡然刮起了狂风,有的同学坐不住了,有人请示可不可以放弃,有人在下面悄悄说:“这太残忍了”。果然,他们俩策划的“阴谋”正一步步走向成功。此时,我也被当时的场景所感染。学生的笔尖在纸上游移,看得出,同学们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啊,美好的愿望,珍贵的事物,谁愿舍弃呢?有的同学涨红了脸,在愧疚与负罪中,舍弃了三件。然而,游戏并没有结束,主持人又要求他们在最后两件中再划掉一件。望着同学们痛苦、失望、自责的神情,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的表情也是凝重的。
到这里,游戏结束。主持人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的答案:刚开始他选的五样是“荣誉”、“才华”、“父母”、“重点大学”“生命”,保留的两样是“生命”和“父母”,最后保留了“父母”。因为生命与父母而言,其余三样都是身外之物。在生命与父母之间,他说犹豫了很久,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父母。虽然我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但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之前都没有怎么报答他们,所以我愿意牺牲生命以保全父母。朴实的语言打动了很多人,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一位平时寡言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我保留的最后一个也是‘父母’,我爸妈是做早点的,我父母为了我能上学,每天早上3点钟起来揉面粉、做包子……”。说到这里,他哭了,泪水顺着两颊流下,带着对父母的感激与感动,他不停地抽泣。这一始料不及的举动,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共鸣,好几位女同学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掉下来,大家眼眶都红红的。带着这样的情绪,两位主持人放了一个视频,内容是母亲从怀胎到分娩,然后到子女一天天的长大,由小时候听话到青春期的叛逆,而父母则一天天的老去……。
最后大家谈论看完视频的感受,首先是两位主持人自己讲述以前对待父母的态度的恶劣,通过这次活动,深刻了解了做父母的用心良苦与艰辛,还谈了以后该怎么转变态度,怎样感恩父母。这样就在讨论中我写下了该次班会的主题——感恩父母。
三、 案例分析
亲情,永不褪色的话题。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没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而是换种途径解决,其结果是更有利于问题解决,更能晓之以理,这样的活动比班主任无数句话都管用。通过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游戏班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放弃中,学生开始了一步步的思索。每一个选择和放弃都成了一种艰辛,在一次次的痛苦的舍弃中,慢慢得出结论。整个游戏过程就是学生精心思考的过程。最后每个人都懂得了为什么选择了父母,从而深化了中心话题。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溶入到游戏中,使学生产生共鸣,自己得出结论就是最好的教育过程,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而此次教育的重点对象陈威同学和李明同学,我想他们应该是最刻骨铭心的,他们之前的种种不良行为,我想他们都会慢慢改善。情况也确实如此,后来我每次去班级中,本来最没有礼貌的两位同学,现在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而且经常会问我学科上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灵深处那个真善美的自我,发现了就把他请出来,研究他受压抑的原因,采用科学方法来改变不足。拿破仑说过:“情感教育是最简便而又最具实效的教育方式”。爱如阳光,能温暖冰冷的心;爱如雨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然而随意的施舍,却会泛滥成灾,学生如幼小的禾苗,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还需施肥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