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作者】 张 娜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教学.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给学生,解决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读写结合,读是前提,是写的源泉之一。读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也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过程,理解和借鉴表达方法的过程。
  其次要处理好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要丰富学生学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指导学生深入观察、教会学生摄取写作材料,要求学生敏于思考,勤于动笔,教会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灵活命题,切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自由选取写作材料。
  二、教给学生,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作文之道巧在构思。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道题目应允许学生从各方面去构思,学生愿意写什么,爱好怎么写,应该由他们自由去决定,教师不必强求一律。
  三、利用课文,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优秀作品。每讲完一课,便可抓住笔下生花作为重点,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写几句话、片段、全篇,把读书和作文统一起来,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和实践。
  四、体验生活,想象作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基础,充分想象出合乎逻辑、事理的事物情景,写出有创造性的文章。教师或提供一个概述性的情节,或提供一个有充分想象的开头,或提供一个寓意深长的结尾,或对现有课文的某些情节进行插叙、补叙等,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作文做到“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五、注重阅读,丰富写作语言
  首先,“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其次,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再次,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引导观察,拓宽学生视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娶亲送经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不会在习作时因为没有素材而形成“大、空、套”的现状。即使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因为过去的生活往往比较模糊,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并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七、提供展示机会,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以课文做样板,利用课文材料练笔,兴趣高,思路广,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从怕作文渐变为“乐作文”。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月贤;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周刊;2012年15期
  [2]魏淑琼;试议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作文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3]白芹;张同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05期
  [4]房元品;张扬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背景下对作文教学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5]王文燕;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