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刘 然
【机构】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理念落实的关键环节是探究式教学。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课前准备——备课;(2)注重观察与实验,夯实基础知识教学;(3)注重学生的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4)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课堂效率
1.做好课前准备──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更是这样。研究表明,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对教学生成性结果的重视的提高,有部分教师降低了对教学准备的重视。这显然是很错误的观念,新课改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所以课前的准备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在课前应有充分准备
对教材:注重一节课的重难点,换句话说,课前必须思考这一节课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难点需要多讲解,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的,哪些需要拓展,等等。我们老师常常担心学生不够好,导致“满堂灌”,事实上,最后学生最后到底得到多少教师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又导致“节节反复,题海填鸭”,显然,这与新教改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非常不符的。
只有教师能够对不同知识进行了分类,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教学才能从最大限度上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才真正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利于他的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知识点之间的条理性,即授课的条理性。条理性使新知更易接受,化繁为简,也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必修一的2.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一节的新概念非常多,核酸、核苷酸、核糖、脱氧核糖、碱基等等,所以第一步应是落实感念记忆,得花时间把每个概念反复举例吃透,再进入第二步联系各个知识点。画包围圈,各概念是包含或平行关系。
2. 注重观察与实验,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分子与细胞》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可以让学生各观察比较种类型的细胞,得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又如“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极好素材。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两大基石。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实和现象、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和原理。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一般来说是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虽然显微镜是研究生命现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鉴定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通过观测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来确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扩散速度等,以上这些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结论,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态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
3. 注重学生的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设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4. 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与计算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审视,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传统教育的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较,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是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最终目标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获取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一方面,知识激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追求知识的全面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能力就强,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得、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体验通过努力获取知识的喜悦。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可是有些知识不是拥有热情就可以得到的,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所探究的知识一定应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且要与本身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新课标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总之,要提高教学效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思考,只有教师不断完善,才能给我们的学生最精彩的课堂,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课堂效率
1.做好课前准备──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更是这样。研究表明,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对教学生成性结果的重视的提高,有部分教师降低了对教学准备的重视。这显然是很错误的观念,新课改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所以课前的准备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在课前应有充分准备
对教材:注重一节课的重难点,换句话说,课前必须思考这一节课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难点需要多讲解,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的,哪些需要拓展,等等。我们老师常常担心学生不够好,导致“满堂灌”,事实上,最后学生最后到底得到多少教师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又导致“节节反复,题海填鸭”,显然,这与新教改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非常不符的。
只有教师能够对不同知识进行了分类,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教学才能从最大限度上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才真正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利于他的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知识点之间的条理性,即授课的条理性。条理性使新知更易接受,化繁为简,也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必修一的2.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一节的新概念非常多,核酸、核苷酸、核糖、脱氧核糖、碱基等等,所以第一步应是落实感念记忆,得花时间把每个概念反复举例吃透,再进入第二步联系各个知识点。画包围圈,各概念是包含或平行关系。
2. 注重观察与实验,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分子与细胞》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可以让学生各观察比较种类型的细胞,得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又如“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极好素材。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两大基石。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实和现象、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和原理。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一般来说是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虽然显微镜是研究生命现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鉴定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通过观测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来确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扩散速度等,以上这些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结论,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态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
3. 注重学生的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设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4. 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与计算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审视,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传统教育的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较,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是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最终目标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获取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一方面,知识激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追求知识的全面已不可能;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能力就强,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得、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体验通过努力获取知识的喜悦。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可是有些知识不是拥有热情就可以得到的,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所探究的知识一定应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且要与本身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新课标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总之,要提高教学效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思考,只有教师不断完善,才能给我们的学生最精彩的课堂,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