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作者】 杜 琴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龙结镇中心学校)
【正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呢?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哪些辅助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电教媒体,注意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手段,把它的效能发挥到最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须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就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一些体会。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第13课《草原》时,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可见,利用多媒体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成有声有色的图象,化静为动,变虚为实,让学生以兴奋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较快理解课文内容。
二、寻求最佳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形近字的区别和汉字的笔画顺序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亭’’与“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让一个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学生对两个字的形义区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学汉字的笔画顺序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先写哪一笔,这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来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类型字的书写规律、书写过程、一笔一划,使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观,自然学得牢固、记忆深刻。又如我上五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是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四、利用最佳力度,增加信息量,拓展教育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以单一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如听力课训练听,阅读课训练读等,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可结合有关情境、情节,以“立体”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配合课文适当地补充一些有关材料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教五年级上《开国大典》时,可以综合应用录像、录音,播放当时有关的纪录片,从而强化了感受,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对开国盛况由模糊变为鲜明,这对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蝴蝶飞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主动精神,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主编 邹明 渭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
[2]《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主编 张馨 人民教育报出版社2003年12月5日出版
[3]《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9年第一期)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第13课《草原》时,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可见,利用多媒体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成有声有色的图象,化静为动,变虚为实,让学生以兴奋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较快理解课文内容。
二、寻求最佳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形近字的区别和汉字的笔画顺序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亭’’与“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让一个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学生对两个字的形义区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学汉字的笔画顺序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先写哪一笔,这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来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类型字的书写规律、书写过程、一笔一划,使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观,自然学得牢固、记忆深刻。又如我上五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是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四、利用最佳力度,增加信息量,拓展教育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以单一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如听力课训练听,阅读课训练读等,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可结合有关情境、情节,以“立体”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配合课文适当地补充一些有关材料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教五年级上《开国大典》时,可以综合应用录像、录音,播放当时有关的纪录片,从而强化了感受,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对开国盛况由模糊变为鲜明,这对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蝴蝶飞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总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主动精神,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主编 邹明 渭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
[2]《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主编 张馨 人民教育报出版社2003年12月5日出版
[3]《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