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时代下的蒙古舞传承与发展

【作者】 南克仁青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正文】摘 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化的地位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蒙古舞作为我国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它使中国民族舞蹈的理论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使中国传统舞蹈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本文以蒙古舞蹈民族文化为背景,分析蒙古舞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征,为新时代下的蒙古舞发展的创新性及继承性提供现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蒙古舞;新时代;传承;发展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中国的作品在创新性发展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导下,蒙古舞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 蒙古舞之源
  蒙古族最早的发祥地是在今天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南岸,9世纪左右迁到蒙古大草原,1204年有了自己的文字,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艺术是源于生活的,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起源即体现了古代蒙古族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来源包括:宗教歌舞、狩猎歌舞以及草原文化的影响等等。
  二、 蒙古舞之美
  (一)艺术特征
  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感情色彩
  蒙古族的舞蹈是蒙古族人民感情的强烈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的展现。蒙古族舞蹈有着强烈的表现力,通过利用舞蹈的张驰有力来表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以此给观众以更高级的视觉享受。蒙古族舞蹈的主旨大多都是讴歌自然,赞美生命、爱情、父亲母亲的题材,体现了蒙古族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琴瑟之韵
  蒙古舞把男性之美和女性之美表现得更加分明。蒙古舞中男性舞者主要表现威武、雄壮的气质,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粗犷豪迈。男性舞者的步伐沉稳、力度大、幅度大、动作极富张力。如曲臂,硬腕等。圆韵是在蒙古族舞蹈的韵律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圆韵分为立体圆、八字圆和平面圆。它通过肩部、腰部、胯部的动作的配合而产生,使蒙古族舞蹈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蒙古族舞蹈中的女性是温柔、美丽、欢乐、优雅的,同时也是健康和俏皮的,展现了蒙古族女性勤劳朴实,热情大方的民族性格。与舞蹈中男性美相互辅助、相得益彰。
  三、 新时代下的蒙古舞
  如今,蒙古舞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性舞蹈,是为了表现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排除了宗教舞蹈的实用性,表演形式由原来的全体参加的集体表演或者巫师参加的单人表演,演变成了单人、双人、多人形式更丰富的舞蹈形式;场地由室外的祭祀祈祷的宗教场所变成了专门的表演舞台;演出服装被重新设计,既有鲜明的蒙古族特点,又适合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更美了,能够更好的表现蒙古族舞蹈美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舞台灯光的参与大大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色彩丰富的舞台灯光效果可以渲染出多变的舞台气氛,草原的空旷、神秘还有蒙古人的热情奔放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与社会产生共鸣,不可能与广大人民产生共鸣,从而失去了生存价值。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底蕴深厚的草原文化,蕴含着勤劳勇敢,敢作敢为,崇尚自然等精神品质。一大批蒙古族舞蹈之所以能够在中华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是创作者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并通过作品的内容、形式达到理想化的高度。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新观念新事物高速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精神动力。蒙古族舞蹈必须在继承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的艺术作品,反映生活,歌颂时代主题,给人以新的启迪和美的熏陶,才能更好地为时代服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知识的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欣赏需求,审美情趣越来越知识化。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要加强对蒙古族文化历史、生活习俗的学习研究,提高蒙古族舞蹈修养,创作精品艺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舞蹈创作者还要加强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一是对构图、画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舞蹈构图在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振奋,感到变化无穷,内涵丰富。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二是对灯光、服饰基本知识的学习,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气氛,将观众带入情境中去。做为一名编导对服装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的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
  结  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创造向上向善的作品,引导社会崇德向善,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反对低俗庸俗恶俗,追求崇高的价值和境界,凝聚人心整合价值,通过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立德立言而立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必然路径。民族特色的作品的产生,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是文艺创作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有取向,是民族特质的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