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先动课堂”模式的探索

【作者】 胡春春

【机构】 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正文】

——《种群数量的特征》课例分析

  搞 要:本文以用“先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尝试对高中生物必修三课程中的第4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这一课时进行三明市公开教学实践,课后对学生及听课教师收集了相关信息,较为深入的对“先动课堂”的课堂形式、课堂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便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先动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先动课堂;导学案;种群的特征
  自2017-2018学年上学期10月份起,我开始尝试利用“先动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近一年的“先动课堂”实践,我的“先动课堂模式”初步形成如下固定环节:【不忘过去】→【过目不忘】→【动手动嘴】→【灵活应用】→【夯实基础】。根据“先动课堂模式”的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永安九中“先动课堂”导学案   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不忘过去】
  概念:在一定的                 内,                  的                  的总和。
  根据种群定义判断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青蛙。
  2.一片山坡上全部开花的杜鹃花。
  3.一个水库里的所有草鱼
  【过目不忘】
  一、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单位               或单位              的               。
  2.种群密度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法和                 法。
  (1)如果要调查某稻田中牛筋草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
                 法,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                      
                                                           。
  (2)如果要调查某稻田中青蛙的种群密度,应用                 法。
  二、死亡率和出生率
  1.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比率。
  2.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                  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比率。3.意义:是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                 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注】如果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动,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可分为三种类型:                  、                 、                 。
  (3)意义: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                 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2.性别比例
  (1)概念:指种群中                 的比例。
  (2)类型:                 、                 、                 。
  (3)意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                 。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                                                     。
  2.类型:                 、                 、                 。
  【动手动嘴】
  探究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                 法和                 法。
  1. 样方法
  (1)概念:
  (2)适用范围:适用于分布                        ,个体                         ,难以                    的生物类型估算种群的密度。
  (3)方法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注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见的取样方法有: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夹角顶点(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④.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                       值。种群密度=(M1+M2+M3+M4…+Mn)/n
  思考: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什么?计数原则是什么?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样方多大为宜?
  2.标志重捕法
  (1)概念:
  (2)适用范围: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                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3)注意事项:
  ①.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和活动.②.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④.被标志动物必须在种群中完全混匀.
  (4)黄豆模拟实验:注意不论是样方法还是标志重捕法得到的都是估算值。

  探究二、种群其它的数量特征
  1、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如果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如果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
  如果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通过降低                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2、比较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比较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和种群的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灵活应用】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5.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夯实基础】
  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3.在对某种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96只,第二次捕获24只,其中有标志鼠8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36              B.26
        C.12              D.96
  经过对学生课后反馈及听课教师评课时收集的相关信息分析处理后,关于本“堂先动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得到如下体会:
  1、【不忘过去】(用时2分钟)
  简单创设情境,利用已学知识引出课题,多数评课老师认为这样省时高效。
  2、【过目不忘】(用时10分钟)
  点出课题后,学生阅读本完成导学案中本堂课的核心骨干知识的自学,同时动眼动手加深基础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3、【动手动嘴】(用时1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例题和利用教学教具进行实验探索,每位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成果共享,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随机选取一至两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为大家解说解题思维和过程。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归纳提升并给小组表现打分,这样可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本堂课的重难点做到有效突破。尤其是【动手动嘴】环节中让两组学生利用两碗黑豆和黄豆来模拟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兴趣十足的在“玩”中去学会了种群的调查方法。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有所相差,引发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思考,最终在老师的点评下深刻的理解并记住了不论是样方法还是标志重捕法得到的都是估算值。
  4、【灵活应用】(用时10分钟)
  选取一题对应本堂课知识点的有代表性的2018高考真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课堂的这一环节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提升,使同学能将本堂课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加强学生解高考题的思维,扩宽学生解高考题的视野。
  5、【夯实基础】(用时8分钟)
  结合我校实际学情,生源基本都是一中选拔过后的生源。因此我们一堂课的重心还是要回归基础,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在有限的课堂进行反复的巩固和训练,力争在今后的考试中多得基础分。所以我们在先动课堂的最后设置了“夯实基础”这一环节。针对本堂课的基础知识精选3-4题中等偏容易题进行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在先动课堂探索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发现我所采用的“先动教学模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很高效。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遇到某些新知让他们自学即费时间,自学效果又不好,结果自学时间太长,影响了随后的环节。再有就是虽然先动课堂看似一堂课老师只需讲十多分钟,但课前各环节的设计,题目的筛选以及导学案的编写等等都需要非常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且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每节课的课型都能得到很好的设计和处理。今后我要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向其它课改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的学校如河北的衡水中学、安徽的毛坦厂中学学习,不断对我校的“先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