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作者】 涂晓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阙家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探索
语文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大课堂,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最有内涵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探索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与同伴交流分享。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例如,在教室布置时,墙上贴几幅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画;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再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课外文章《春风染绿我们的双脚》一文,在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再配以优美的音乐,于是一种美感油然而生。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在只是那是黑白的文字,而更多的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这样的图画,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多媒体的作用在于营造了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把学生与平时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从视觉、感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飘进人的潜意识,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可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语文教学涉及生活中的多个领域,确实能为学生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学完后通过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再现当时的场景使学生受到一个很好的教育,知道廉洁的作风是一种中华传统美德。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长江的雄伟气势和白雪皑皑的雪峰,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长江之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为此,我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引入语文的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六一文艺演出中,我常会安排学生自己组织一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皇帝的新装》、《小红帽和狼外婆》等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在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同学们自发组织了捐款,事后我要求他们通过看电视、捐款活动等写一篇日记。学生们都能够写出自己观看电视后的真情实感,并把自己如何通过拣卖废品积攒零用钱用于捐款都写得感人至深。开展此类活动,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