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作者】 谢 洁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新村镇刘老庄小学


【正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对于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课前预习,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在多年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提出预习的要求
  提出预习要求,掌握预习要领众所周知,在小语教学中,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写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同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指导。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音,认真而又反复地读课文,直至读能成诵。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上。这个“划”,其实也是动笔的过程。划什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有了这样的预习,上新课时其听课效果就不一样了。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应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读、划、思”上。上面已经说了“读、划”,这里再说一个“思”。思什么?思知识点含义、思预习练习、思书后练习等。先说“读”。这个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用较慢的语速来读课文,也可以默读。要注意发准每个字的音,特别要注意读准前、后鼻韵母、轻声、翘舌音等。这样,为读好课文扫清了字音障碍和生字障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平缓的语调来读课文,一定要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把词句读破,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再说“划”。这个划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它包含理解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两部分。最后说“思”。思,就是思考、深思、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在理解预习练习和课后思考题时,对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适当的记号,以便听课时看老师、同学是如何处理的,从而学会解答的方法。高年级同学更应看重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这个写作技巧包括遣词造句、段落之间、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技巧。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可以帮助“思”。说到“思”,还有一点很重要,在前面说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中国大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习课文也有一定的模式。我以活动课的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课前预习淘宝贝》,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们学会了预习的步骤:首先,搜集本课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简介,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资料。利用电脑查找,利用课外辅助资料查找,利用音像资料查找,也可以向父母、老师调查。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例如课文《冬阳 童年 骆驼队》,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林海音,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出生于日本大阪,出生不久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他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 20 年代,主人翁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分步朗读。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一步初读,读准生字、 生词,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有感情的读,加深课文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思考,解决课文后的问题。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 圈、 查、画、抄入手,循序渐进。第四,课后思考习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中有答案的勾一勾, 没答案的想一想,有体会的写一写。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有步骤的预习课文,就会读的很认真。其次,是将预习训练落到实处。预习训练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年级的课内预习。教学之初,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把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例如教学《梅花魂》,安排预习:1.自读课文,勾出 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并试着分析较难生字的字形。2.自读课文勾出 生词和不懂的词,利用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同学间交流。4.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并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三、培养预习的习惯
  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四、安排预习的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习可分三层进行: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第二层:再读体会。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然后,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段着实进行体会。
  第三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用圈划批注的方法从关键词语着手,探究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那么,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小学语文的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但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切实落实指导规范,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