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中学”情境整合策略
【作者】 吴海英
【机构】 青海省格尔木市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一、对“情境”与“整合”的理解;二、对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解;三、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价值;四、“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
数学知识如果不能被用于新的情境,如果不能在各种不同形式下使用,那么这种知识便没有价值。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境中能用、会用的知识系统,这就决定着它只能在一系列自主、合作的“做中学”过程中获得。
1.对“情境”与“整合”的理解
情境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物质与操作工具、具体的教学任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杜威整合课程与教学的手段是通过主动作业来实现的,即让儿童动手做,以实践兴趣达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合是指通过操作使不同的、最初分散的因素彼此相互依存,让它们按照某一既定目标,以一种联结在一起的方式运作起来。“整合”有三个要素,一是不同因素之间互相依存、紧密结合,组成一个系统;二是要素之间互相协调形成新的力量,整合能够促成知识向能力的飞跃,指向问题的解决;三是整合有其目的性,有明确目标,特别是为了产生意义。小学数学教是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情境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文本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有机融合,“做中学”即是优化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2.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分析
在数学的教学中,其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老师的引导效用,老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并挖掘问题,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内容。学生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们的数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未来的发展状况,需要学生们的主观努力,才能增强小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储备量。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开展的基础,老师们需要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该数学教学课堂的活动中,手脑并用的提升学生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集中学生们注意力,将学生们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等因素全部融合在一起,调动起来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将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数学教学课堂开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老师们还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出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热情,然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深该数学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不断的提升其思考的能力以及其自身智力的发展质量以及效率。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结程度比较高,“做中学“教学情境的应用,需要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其作为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提升理论化数学知识和现实原型之间的紧密程度,注重情境的中和工作,避免学生们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无法对其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整体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乏味。
3.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的整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境的整合方式,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的形象的数学知识,降低了整体数学知识的难度,还能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做中学”情境的整合,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思维变化的整体流程,让学生们学会独立的思考数学问题,同时还能升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产生智慧性的数学思维的膨胀,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可以从非形式化转变为形式化。设计好其数学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等方式学会举一反三,了解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各类重要的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公示等,并学会归纳数学知识,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体系。让其复杂的数学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的简单,提升学生们的动脑能力,将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能力,使用“做中学”的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让整体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挑战的韵味,辅助性的让学生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精心的设计整体数学知识课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资源以及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数学课堂如果一味让学生做练习题,这并不是“做中学”,因为它依然是重复训练、巩固记忆的手段,只能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而不能有效转化为数学能力。
4.“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是由操作性理解过渡到关系性理解,再进一步上升到迁移性理解,它奠基于坚实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教师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数学的不同表现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当学生带着好奇、乐趣注视似乎枯燥乏味的数学时,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就能成为现实。同时需要提出的是,透彻领悟教材精髓的同时,还须明白教材只是实现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显现出来,鲜活地“生成”。离开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
结语:“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打开了文字、符号与图形语言的通道,使刻板的文字与符号变成鲜活的图形和实物,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共舞,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 赖小林,林瑾,丁成文. 中美儿童科学教育比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1(01)
[2] 杨元魁,叶兆宁. “做中学”对小学生同感能力发展的影响[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05)
[3] 徐正文. “做中学”模式的建构及有效实施[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4)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
数学知识如果不能被用于新的情境,如果不能在各种不同形式下使用,那么这种知识便没有价值。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境中能用、会用的知识系统,这就决定着它只能在一系列自主、合作的“做中学”过程中获得。
1.对“情境”与“整合”的理解
情境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物质与操作工具、具体的教学任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杜威整合课程与教学的手段是通过主动作业来实现的,即让儿童动手做,以实践兴趣达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合是指通过操作使不同的、最初分散的因素彼此相互依存,让它们按照某一既定目标,以一种联结在一起的方式运作起来。“整合”有三个要素,一是不同因素之间互相依存、紧密结合,组成一个系统;二是要素之间互相协调形成新的力量,整合能够促成知识向能力的飞跃,指向问题的解决;三是整合有其目的性,有明确目标,特别是为了产生意义。小学数学教是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情境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文本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有机融合,“做中学”即是优化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2.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分析
在数学的教学中,其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老师的引导效用,老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并挖掘问题,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内容。学生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们的数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未来的发展状况,需要学生们的主观努力,才能增强小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储备量。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开展的基础,老师们需要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该数学教学课堂的活动中,手脑并用的提升学生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集中学生们注意力,将学生们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等因素全部融合在一起,调动起来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将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数学教学课堂开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老师们还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出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热情,然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深该数学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不断的提升其思考的能力以及其自身智力的发展质量以及效率。数学知识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结程度比较高,“做中学“教学情境的应用,需要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其作为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提升理论化数学知识和现实原型之间的紧密程度,注重情境的中和工作,避免学生们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无法对其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让整体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乏味。
3.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的整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境的整合方式,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的形象的数学知识,降低了整体数学知识的难度,还能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做中学”情境的整合,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思维变化的整体流程,让学生们学会独立的思考数学问题,同时还能升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产生智慧性的数学思维的膨胀,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可以从非形式化转变为形式化。设计好其数学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等方式学会举一反三,了解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各类重要的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公示等,并学会归纳数学知识,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体系。让其复杂的数学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的简单,提升学生们的动脑能力,将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能力,使用“做中学”的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让整体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挑战的韵味,辅助性的让学生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知识的习惯,精心的设计整体数学知识课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资源以及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数学课堂如果一味让学生做练习题,这并不是“做中学”,因为它依然是重复训练、巩固记忆的手段,只能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而不能有效转化为数学能力。
4.“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是由操作性理解过渡到关系性理解,再进一步上升到迁移性理解,它奠基于坚实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教师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数学的不同表现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当学生带着好奇、乐趣注视似乎枯燥乏味的数学时,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就能成为现实。同时需要提出的是,透彻领悟教材精髓的同时,还须明白教材只是实现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显现出来,鲜活地“生成”。离开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符号。
结语:“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打开了文字、符号与图形语言的通道,使刻板的文字与符号变成鲜活的图形和实物,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共舞,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 赖小林,林瑾,丁成文. 中美儿童科学教育比较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1(01)
[2] 杨元魁,叶兆宁. “做中学”对小学生同感能力发展的影响[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05)
[3] 徐正文. “做中学”模式的建构及有效实施[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