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项具体措施

【作者】 孟凡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中心中学


【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注重导入设计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三到四倍。
  例如在上《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著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中去。再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用了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去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缺乏趣味性,学生面对理论多、结论多过程少的教材,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地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
  例如在学习《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时,我根据课本内容编排了这样一个故事——《老人与梦》,我给了学生故事的开头——1895年,我国有位企业家开了一家纺织厂,同年,他的儿子也出世了,取名为实业。他心里有一个梦:希望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实业救国。建厂初期由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厂里效益还不错。那么他的梦最终能否实现呢?接着,我分别给出了几个时间段,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关于这个厂的发展状况,给出比较合理的续写,并给出你的理由。这样,本来一节很枯燥的历史课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立刻被这个故事吸引,开始了他们的续写。再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当时中国经济困境献计献策,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创设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也就是活动要有时效性。否则活动成了摆花架子,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