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者】 唐月丰

【机构】 威海新都中学


【正文】

——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情入问,问出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自然科学,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利用生产、生活情境设计一些问题,不仅可发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还充分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理念。比如在学生物态变化时,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冬天,人口里呼出的白气和夏天人手里拿的雪糕冒出的白气,在形成原因上是一样的吗?白气与白烟的形成原因是一样吗?草木树叶上的白霜和窗上的窗花形成原因是一样吗?与雪花呢?通过等等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是充满兴趣的。
  二、以理入问,问出学生的激情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如: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一些物体,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体正常状态下,哪些是漂在水面上,哪些是沉在水中的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做出这个判断的?第三个问题是,你能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推导出这个结论吗?
  三、以巧入问,问出学生的创新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所以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讲吸取式抽水机时,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物理和化学仪器,通过提问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将抽水机模型做出来,更别说理解原理了,所以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问具有创造性,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四、以点入问,问出学生的信心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五、以面入问,问出学生的全作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同进,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