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初中生喜爱怎样的历史课的专题研究
【作者】 王兵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中心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老师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利用和整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因此,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富有创造性与生动性,从而让学生走进历史长河中去感受历史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专题研究;效率
有人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说不清;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说不准;什么是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就是说不透;什么是历史教师?历史教师就是说不完”。也许有失偏颇,但仔细琢磨又不无道理。我觉得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说了什么,如何说,说得怎样?这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生喜爱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下面我就具体谈几点体会认识和点滴之见:
一、初中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学习方式
从近几年的多项调查结果来看,在自主学习的组织与参与方面,初中学生很重视在历史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参与者能力,甚至他们在参与者与组织者中也更希望自己能成为组织者,尤其初一的学生更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堂能成为“游戏活动场”。这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是相一致的。但这种学习方式令人质疑:一是课堂无秩序,二是课堂教学无重点。孩子们在准备材资时,大多是课本,而在课堂上高兴之下就会拍桌子,又跳又叫,混乱不堪,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来说,收效可想而知。所以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这种方式虽受学生喜欢,可我认为还是要慎重选择。
二、初中生希望老师怎样上历史课
从近几年的多项调查结果来看,初中生还是比较重视历史学习的,初一的孩子更喜欢能更充分使他们参与、玩乐的课堂,初二的学生更能接受增长知识,主动参与,提高能力的课堂,他们更喜欢既有教师讲解,又有课件辅助,读书、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探究辩论、习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据此,我认为学生水平、学科特点及现实教学条件决定我们必须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优势,不能一讲到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生动具体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在课内听课、阅读、观察、分析、辩论、叙说,在课外浏览相关图书杂志、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学生的意愿来组织课堂,毕竟有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对学习的认识度还不健全时,完全放任其自由发展也就放弃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责。
三、初中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
通过本人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与随机调查,我越发感觉,怎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学生最喜爱的呢?我认为以下几点不可忽视:第一,激趣。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展开。也许兴趣谈不上是最好的“老师”,至少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秀。第二,激情。教师上课必须要有激情,切忌懒洋洋,软绵绵。有时“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也是一种境界。殊不知,良好的情绪不仅能感染人,也能打动人。第三,激活。如何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这是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做到的,唯如此,才能确保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与主动性。第四,激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同时要使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自我鞭策。第五,激励。及时适当的表扬与肯定,既是评价学生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催化剂。课堂上必须用好用足。
四、新时期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历史教师
众所周知,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在履行教师基本准则,关注并自觉践行学科素养的前提下,我认为这样四点不可少:第一,霸气。它不等于霸道。教师要有一种坚毅、自信与从容的气魄,教学基本功扎实。让学生不仅尊重你,而且敬佩你,愿意跟着你学好这门课。第二,生气。不是吵架。即课堂要充满生动活泼的氛围,切忌一潭死水,死气沉沉。同时,要渗透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自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第三,灵气。课堂上面对不可预测的“生成”,要有一种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不仅化险为夷,而且恰到好处,甚至画龙点睛,天衣无缝。第四,底气。底气哪里来?我想除了不断学习实践,自觉反思,日积月累,别无他法。也许上述四点一时半会做不到,但理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鉴于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牢骚。第二,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难。第三,多一点实践,少一点空谈。既然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已经明了,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已经确定,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实践探索,从小事做起,从我们每天的课堂做起,哪怕一点点,任何改变都是进步。行动永远比口号强,行动最有说服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也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饶晓琴,论中学历史科的情景式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3]胡常海,浅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专题研究;效率
有人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说不清;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说不准;什么是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就是说不透;什么是历史教师?历史教师就是说不完”。也许有失偏颇,但仔细琢磨又不无道理。我觉得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说了什么,如何说,说得怎样?这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生喜爱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下面我就具体谈几点体会认识和点滴之见:
一、初中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学习方式
从近几年的多项调查结果来看,在自主学习的组织与参与方面,初中学生很重视在历史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参与者能力,甚至他们在参与者与组织者中也更希望自己能成为组织者,尤其初一的学生更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堂能成为“游戏活动场”。这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是相一致的。但这种学习方式令人质疑:一是课堂无秩序,二是课堂教学无重点。孩子们在准备材资时,大多是课本,而在课堂上高兴之下就会拍桌子,又跳又叫,混乱不堪,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来说,收效可想而知。所以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这种方式虽受学生喜欢,可我认为还是要慎重选择。
二、初中生希望老师怎样上历史课
从近几年的多项调查结果来看,初中生还是比较重视历史学习的,初一的孩子更喜欢能更充分使他们参与、玩乐的课堂,初二的学生更能接受增长知识,主动参与,提高能力的课堂,他们更喜欢既有教师讲解,又有课件辅助,读书、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探究辩论、习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据此,我认为学生水平、学科特点及现实教学条件决定我们必须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优势,不能一讲到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生动具体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在课内听课、阅读、观察、分析、辩论、叙说,在课外浏览相关图书杂志、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学生的意愿来组织课堂,毕竟有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对学习的认识度还不健全时,完全放任其自由发展也就放弃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责。
三、初中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
通过本人经常性的听课评课与随机调查,我越发感觉,怎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学生最喜爱的呢?我认为以下几点不可忽视:第一,激趣。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展开。也许兴趣谈不上是最好的“老师”,至少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秀。第二,激情。教师上课必须要有激情,切忌懒洋洋,软绵绵。有时“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也是一种境界。殊不知,良好的情绪不仅能感染人,也能打动人。第三,激活。如何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这是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做到的,唯如此,才能确保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与主动性。第四,激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同时要使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自我鞭策。第五,激励。及时适当的表扬与肯定,既是评价学生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催化剂。课堂上必须用好用足。
四、新时期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历史教师
众所周知,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在履行教师基本准则,关注并自觉践行学科素养的前提下,我认为这样四点不可少:第一,霸气。它不等于霸道。教师要有一种坚毅、自信与从容的气魄,教学基本功扎实。让学生不仅尊重你,而且敬佩你,愿意跟着你学好这门课。第二,生气。不是吵架。即课堂要充满生动活泼的氛围,切忌一潭死水,死气沉沉。同时,要渗透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自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第三,灵气。课堂上面对不可预测的“生成”,要有一种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不仅化险为夷,而且恰到好处,甚至画龙点睛,天衣无缝。第四,底气。底气哪里来?我想除了不断学习实践,自觉反思,日积月累,别无他法。也许上述四点一时半会做不到,但理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鉴于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牢骚。第二,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难。第三,多一点实践,少一点空谈。既然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已经明了,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已经确定,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实践探索,从小事做起,从我们每天的课堂做起,哪怕一点点,任何改变都是进步。行动永远比口号强,行动最有说服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也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饶晓琴,论中学历史科的情景式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3]胡常海,浅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