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分类观在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教学探究

【作者】 谢陈宙

【机构】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正文】摘 要:在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结合分类观让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物质的通性;回顾熟悉物质的性质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新物质的性质。
  关键词:学科素养;分类观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实质是学生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积极思考使新知识内化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1]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实现知识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落实“三维”目标外,还要将一些重要的化学核心观念渗透其中,养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2]。因此,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贮备,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证件推理化学科学素养。通过分类观,让学生学会归纳熟悉物质的通性,建立认知模型,让学生养成分析、推理物质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笔者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采取分类观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分类观策略下的教学思路
  学生通过必修1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结合初中的化学知识,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贮备。在这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从分类观的思想将常见金属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串联出钠的重要化合物,再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钠的重要化合物得性质;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并记录观察结果;如果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解释原因或理由。这样,每一种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
  二、分类观策略下的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1]:  Ca——CaO——Ca(OH)2——CaCO3
  主线物质的分类:
  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在上述的知识主线中,分类观中以物质的类型为依据,将熟悉的钙及其化合物整理成线,有了这条明确的主线,知识点会更加清晰,系统,记忆起来更加容易: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有了这条主线学生再用分类观很容易就写出了这节课的主线: Na—— Na2O ——NaOH—— Na2CO3
  Na2O2              NaHCO3
  [学生活动2]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基于已有的化学知识对所学的物质性质提出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预测Na2O的性质。根据分类观Na2O的性质与所学过的碱性氧化物(CaO)的性质类似,预测:Na2O的性质: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的反应;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与酸的反应。学生很容易写出对应的方程式。
  [板书]一、氧化物的性质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 + 2HCl = 2NaCl+H2O
  [学生活动3]预测Na2O2的性质。从物质分类中预测:钠的氧化物应该有类似于Na2O的性质,又属于过氧化物应该有类似于H2O2的性质。推测应该可以与水反应,可能有碱的生成,也可能有氧气的产生。
  观察老师演示Na2O2与水反应的现象。学生在实验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以验证自己的预测和解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生成了氧气,滴入酚酞后容易呈红色证明生成了碱。了解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让学生再去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习新物质的时候就慢慢引导从分类观的角度去思考,形成证据推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板书]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过渡]初中所学过的盐有哪些?一般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它的反应?
  [归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盐的性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盐反应等。
  [学生活动4]预测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及其水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的性质。
  [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分别向加人1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上述两试管中再加入10 mL水,用力振荡,仔细观察现象。运用实验探究得出物质的本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均显碱性;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板书]二、Na2CO3和NaHCO3
  (1)溶解性: Na2CO3>NaHCO3
  (2)碱性:Na2CO3>NaHCO3
  三、分类观策略下的教学反思
  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对新物质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通过讨论最终实现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转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它不仅对演示实验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较好的帮助学生形成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认知模型。
  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让学生归纳出:金属单质一氧化物一碱一盐的转化线索;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指导学生归纳出:非金属单质一氧化物一含氧酸一盐的转化线索。物质之间的每一条连线,都代表了物质的一种性质或另一种物质的制法。这样,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观构建知识网。实践证明,在学习完一种元素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该元素的转化关系网,对于掌握该元素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通过分类观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归纳物质的通性;通过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养成寻找物质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不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的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对化学核心观念的深入认识。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提升,对化学科学的价值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49——-155
  [2] 蒋小钢,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J].教学研究,2011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