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案例教学模式在宪法教学中的实施程序研究

【作者】 杨俊丹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初级中学


【正文】

——以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为例

  摘 要:部篇教材2016版《道德与法治》增加了不少宪法内容,使课堂的法治色彩浓厚不少。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能寓教于乐的同时让学生在案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将其分为“课本理论的自学——案例的精选——问题的分层——案例的讨论、总结和评价”四个阶段。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宪法教学,实施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而案例教学模式,即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案例为教学材料,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师生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教学活动的样式,能把抽象的法理知识融入为具体的法律情境,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程序。
  一、课本理论的自学
  展开案例教学,第一步学生需自学课本内容。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如果没有接触过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相关理论而直接走进案例场景,学生将很难从中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获得生挫败感。因此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并面向基础理论和初步的案例。案例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的驱动力量。作为导引部分,案例如何选取和呈现在自学的部分,是需要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案例的精选
  案例的选取总体应尽可能地遵循以下原则。但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所侧重,并非同一个案例必须包含所有原则。
  (一)科学性和原理性
  一方面,科学、准确、完整、是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必须准确无误。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为例,公安机关属于司法机关还是执行机关?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还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宪法的原则是否有区别?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宪法规定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等重点知识,也需要案例去突破。另一方面,案例要尽多地联系和包含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需先将需要理清的原理性知识罗列出来,然后寻找富含这些原理的案例,争取用最精简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这些原理。只有案例包含着概念和原理,学生才能有机会在讨论中发现、理解、运用甚至延伸。这是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原理性的具体要求。
  (二)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性强调案例需贴近生活。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涵盖的法律部分知识相对比较难,因此根源于生活的案例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以生活思维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形象化,将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知识具体化。1当然真实性不排斥后期的加工,只要不出现对违背科学性的修改,同样能发挥案例的作用。并且根据迁移理论,创设的案例情境于生活越贴切,更能让学生在遇到真实场景后能做出知识迁移而形成恰当的反应。典型性同样指案例要有代表性,非典型的个例易产生知识的混淆,也不利于在日后形成知识迁移。
  (三)时效性和启发性
  一个有时效性的案例是能反映当前法律界研究热点或与当前的法律热点事件有关的案例。时效性侧重于案例的新鲜度和热度,启发性则说明案例内涵的丰富和角度开放。例如学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时,可联系胜利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事件片段。有启发性的案例最好是知识与趣味的统一。案例能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潜能。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有启发性的案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选举权”的教学内容为例。案例如下:
  小云爸爸参加2018新一届南海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手里拿着选票。14岁的小云好奇地问爸爸投了谁的票。爸爸认真的说:“我赞成的候选人都是能够为我们着想、替我们说话、真心为我们服务的人。”小云听完若有所思,说:“我也想投票呢!”爸爸说:“等你长大啊!”
  这是个生活化案例,既简明扼要,又助于突破重难点。这个案例包含着爸爸和小云选举资格的矛盾,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的课本知识,是一个带有启发性、原理性、典型性的案例。
  三、问题的分层
  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分层中体现科学和思维逻辑。问题指向性明确,一个问题只指向一个或少个理论知识点,层层递进,越来越深入。以上面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选举权”的教学案例为例子。上面的案例只呈现了案例的主体内容部分,缺少了问题导引。此处增添问题如下:
  (1)小云到底有没有选民资格?为什么?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公民有何意义?
  (3)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三个问题从选民资格、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遵循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有利于学生厘清选举权的所有重点内容,符合思维顺序。这体现了分层的重要性。
  问题分层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而排列不当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混乱。以下面案例为主:
  论文《苹果的i Pad和i Phone谁分到最多价值》称热门的苹果商品都是在中国大陆制造,但最后依旧是品牌的宗主国──美国可以分别分到58.5%、30%的利润。然而一个iPhone富士康(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雇用了近30万名工人)仅仅分到0.5%的利润。
  (1)结合材料,谈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3)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要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4)你在生活中有过创新的体验吗,请举例说明。
  前三个问题重点在于突破理论知识,包括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为什么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但是包含了“为什么”和“怎么做”。最后的问题回归学生本身,值得肯定。这是多角度锻炼学生思维的体现,但是问题的呈现顺序会导致学生对生成知识有障碍,因此在新课学习不建议如此排列。这样的问题设置可在课后巩固案例中出现,有利于学生综合调动知识。
  四、案例的讨论、总结和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同学习者在情境中交互碰撞而根据他们的经验形成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尤为重要。虽然案例讨论具有开放的特点,但案例蕴含的主要科学理论应得到归纳总结——包括学生能否抓住案例的矛盾所在、分析案例所用的知识点是否贴切、探讨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积极探讨或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等问题。而评价和反馈则可多角色、多阶段进行,力求公正中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上述程序和特点之外,案例教学模式的在宪法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偏差。案例教学模式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宪法教学课堂,教师应有所选择,并不断对此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 2017 , 14 (4) :96-96
  [2]张小建.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3]叶平.基于思维导图和一案到底的初中政治教学探究[J].学校教育研究.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