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四项新措施
【作者】 卢 利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乐土中学
【正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依据教学实践经验特总结出四项新措施,具体如下:
一、改变角色,换位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一样的体验蕴含的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改变师生固有的角色定位,开展师生换位体验活动,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真正的主体。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创始人巴班斯基也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狼》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加之学生手头都有一本文言翻译的书,不懂的自己可以查,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翻译,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尝试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当记者,向教师发问,由教师答问释疑。为了难倒教师,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细致地研读文本,都想从文中找出一些难题来向教师发问。
整个活动,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化解了学生的疑难,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有趣的活动,产生了精讲的效果。
二、以今度古,拉近距离
来自古代的文言文,其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陌生、难理解、不好掌握、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等原因,使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从而严重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经常失败的体验,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从细小的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指出:“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的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除了扮演角色进行辩论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扮演导演给同学们说戏,扮演说书人讲文中的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堂既气氛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内外拓展,突破文本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笔者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已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无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改变角色,换位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一样的体验蕴含的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改变师生固有的角色定位,开展师生换位体验活动,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真正的主体。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创始人巴班斯基也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狼》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加之学生手头都有一本文言翻译的书,不懂的自己可以查,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翻译,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尝试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当记者,向教师发问,由教师答问释疑。为了难倒教师,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细致地研读文本,都想从文中找出一些难题来向教师发问。
整个活动,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化解了学生的疑难,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有趣的活动,产生了精讲的效果。
二、以今度古,拉近距离
来自古代的文言文,其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陌生、难理解、不好掌握、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等原因,使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从而严重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经常失败的体验,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从细小的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指出:“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的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除了扮演角色进行辩论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扮演导演给同学们说戏,扮演说书人讲文中的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堂既气氛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内外拓展,突破文本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笔者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已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无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