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法

【作者】 秦晓英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学区初级中学


【正文】初中的物理学习,相比较于其他科目的学习,由于抽象思维的难度增加,很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由于不适应物理的学习特点,甚至出现成绩的下滑,因此,初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是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分不开的。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很多,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选择哪些方法对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境来说是最恰当的呢?怎样使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呢?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更是艺术问题。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基本功,还要使物理的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物理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层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在物理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些阐述。
  一、激发兴趣法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以实验来引入、实验来探究、实验来验证,务必使学生在课堂中全神贯注。生动、有趣的课堂哪位学生不喜欢呢?并且大量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呈现,使物理现象在学生脑中得到重新启发、打开,建立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生脑中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操作、内化表象、抽象概括,即学生的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建构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的束缚,通过抽象概括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上课时学生情绪兴奋时,记忆力增强,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颇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趣,积极学习。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该主动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不要吝啬。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多用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引导探究法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的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中的“同种均匀介质、以及直线”要加以突出,并举例解释“同种,均匀”的含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不但要准确而且还要与其它类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产生原因不同、作用点不同;有联系之处在于水平放置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可由重力产生。又比如教学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就要对比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的不同进行教学,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时的“垂直射入”的情况后的不同,都需要进行对比教学。在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相类似的概念、易混淆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突破认知的模糊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深刻、透明、清晰。
  三、演示实验法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前人发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需要主动的通过实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学习物理还是一个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
  学生只要亲自动手去实验、演示,就可以观察到现象,抽象的知识自然就理解了,印象也会更深刻。例如,学生对于新学习的极限值的认识,由于刚接触,非常陌生。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开展对极限值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常用的做法,就是准备两根蜡烛,将它们分别放在杠杆的两边。接着,老师向学生提问,如果将两根蜡烛同时燃烧,那么杠杆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蜡烛的燃烧,老师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限制,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极限法来解决,学生对于极限值的理解,就会再接着的实验中得以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初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地做实验,探索物理的奥秘,可以深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独立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已有的实验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实验,比如分组做实验,到现场做实验,全班一起做实验等,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归纳法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的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结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来了。这时再顺势做斜面小车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在阐述时,学生也会学到一些科学思维和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的控制变量法、功的原理的理想状态法,光线的物理模型法等。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大有帮助,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必须的手段和必经的阶段。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是根本目标。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为最终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从而让绝大多数的同学喜欢学物理,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