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理解孩子的学习——记一次参与体验式教研活动
【作者】 周 燕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澄川小学)
【正文】 摘 要:说到“教研”,许多老师都会觉得累、有压力,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往往属于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造成了低效教研,致使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参与体验式教研活动,是我们吴正宪工作站青海分站开展的教研活动之一,目的是让每位教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深入到课堂中的各个细节,体验孩子的探究,理解孩子的学习。
关键词:学生;体验式教研活动;理解
本次教研活动是为集团乡村学校送去吴正宪儿童教育思想理念,着力打造温暖教育数学,立足参与体验式教研活动培训,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实效,实现研训双向落实。
第一板块是由青年教师执教的《认识分数 》,课堂中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寻答案,学习新知。听课老师针对课中的问题详细记录,写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板块是由我来授课,以往我们是采用“双师同堂”的形式,针对同一节课中某个环节或片段,重新设计再上课。本次教研活动采用了“参与体验式”的方式呈现,让听课老师角色转换,变成三年级的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之中。
现场研课:教师在体验中领悟与提高。
1.如何引课,执教教师“点晴”
分数如何与学生“初相遇”呢,千万不要小看“初相遇”,许多教师感叹“数学还是那个数学,学生已经不是那批学生了”,如何引出新知,折射出教师的理念水平,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回归。
我采用的是淡然对话,让分数“登堂入室”。
课堂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分数,你们见过它,听说过它吗?
老师提这个问题时,角色转换的老师们有些羞涩,没有举手,这时我随意指向几名老师,这些老师站了起来,有的说:没见过,有的说:考试的分数,有的说:见过,在书上见过……
简约的谈话,实现了“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和谐交流,使角色互换的老师们很快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来,融入到课堂中来。
针对这个环节,我采访他们,我这样设计引课,你们觉得怎么样呢?老师们说:“这样的引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先放松下来,学生充分交流日常积累的对分数的认识,倒像是拉家常,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学习中来,顺势推进,揭示主题”。
2.再现难题困惑,亲身尝试
分数如何与学生“真相识”?
帮助学生立足原有水平,逐步实现知识意义的数学化建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课堂教学片断二:
听问题,出手势。
制造冲突,让分数“浮出水面”,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二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前两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第三个问题: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无法用手势表示,于是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或写字等方法来表示一块月饼的一半……
通过教师亲身实践,老师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引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朴素的分数经验,不可否认,每个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分数经验,很多时候,这些经验就“静静地潜伏”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某个角落里,一旦遭遇“冲突”,面临“碰壁”,便会“喷薄而出”,用画图表示一半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课堂教学片断三: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很有创造力。老师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
师出示一块大月饼模型,怎么分?从哪里切?中间切,因为中间切的时候两边同样多,一切就变成了你一半我一半。
师:先写一短横线就象一把刀,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让生和老师一起用手势比划: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一半即1/2,与学生做手势比划并读1/2及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问:另一个 1/2 在哪里,指一指,写一写。
问:现你在找到几个1/2,两个1/2合起来就是这块月饼。
…………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老师们深爱启发,感触很深。老师精准点明“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交流各自的真实理解,体会“另一半月饼也占1/2”,明确读法、写法。这个环节看似老套,而事实上,为了强化分数探究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小切口的引导、小步子的启发很有必要,能确保1/2的直观含义、读写方法清晰地映入学生眼帘。为让分数内涵的核心元素始终“相伴左右”,接着又化了许多工夫,不断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2,用语言叙述1/2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力气用在刀口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听到了,随后就忘;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体验能使每位教师身临其境,换位思考,能深入到各个细节,加深理解。这种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教师在活动中进行迁移,在行为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较快地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
结语: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种踏踏实实、设身处地的“角色反串”式体验,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你讲我听的教研方式,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在反思,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通过体验,我们更理解了孩子,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J].杨小青.中国校外教育.2013(01)
[2]忽悠:创造情智共生的课堂[J].康会春.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
关键词:学生;体验式教研活动;理解
本次教研活动是为集团乡村学校送去吴正宪儿童教育思想理念,着力打造温暖教育数学,立足参与体验式教研活动培训,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实效,实现研训双向落实。
第一板块是由青年教师执教的《认识分数 》,课堂中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寻答案,学习新知。听课老师针对课中的问题详细记录,写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板块是由我来授课,以往我们是采用“双师同堂”的形式,针对同一节课中某个环节或片段,重新设计再上课。本次教研活动采用了“参与体验式”的方式呈现,让听课老师角色转换,变成三年级的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之中。
现场研课:教师在体验中领悟与提高。
1.如何引课,执教教师“点晴”
分数如何与学生“初相遇”呢,千万不要小看“初相遇”,许多教师感叹“数学还是那个数学,学生已经不是那批学生了”,如何引出新知,折射出教师的理念水平,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回归。
我采用的是淡然对话,让分数“登堂入室”。
课堂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分数,你们见过它,听说过它吗?
老师提这个问题时,角色转换的老师们有些羞涩,没有举手,这时我随意指向几名老师,这些老师站了起来,有的说:没见过,有的说:考试的分数,有的说:见过,在书上见过……
简约的谈话,实现了“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和谐交流,使角色互换的老师们很快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来,融入到课堂中来。
针对这个环节,我采访他们,我这样设计引课,你们觉得怎么样呢?老师们说:“这样的引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先放松下来,学生充分交流日常积累的对分数的认识,倒像是拉家常,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学习中来,顺势推进,揭示主题”。
2.再现难题困惑,亲身尝试
分数如何与学生“真相识”?
帮助学生立足原有水平,逐步实现知识意义的数学化建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课堂教学片断二:
听问题,出手势。
制造冲突,让分数“浮出水面”,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二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前两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经验,第三个问题: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无法用手势表示,于是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或写字等方法来表示一块月饼的一半……
通过教师亲身实践,老师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引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朴素的分数经验,不可否认,每个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分数经验,很多时候,这些经验就“静静地潜伏”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某个角落里,一旦遭遇“冲突”,面临“碰壁”,便会“喷薄而出”,用画图表示一半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课堂教学片断三: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很有创造力。老师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
师出示一块大月饼模型,怎么分?从哪里切?中间切,因为中间切的时候两边同样多,一切就变成了你一半我一半。
师:先写一短横线就象一把刀,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让生和老师一起用手势比划: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一半即1/2,与学生做手势比划并读1/2及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问:另一个 1/2 在哪里,指一指,写一写。
问:现你在找到几个1/2,两个1/2合起来就是这块月饼。
…………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老师们深爱启发,感触很深。老师精准点明“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交流各自的真实理解,体会“另一半月饼也占1/2”,明确读法、写法。这个环节看似老套,而事实上,为了强化分数探究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小切口的引导、小步子的启发很有必要,能确保1/2的直观含义、读写方法清晰地映入学生眼帘。为让分数内涵的核心元素始终“相伴左右”,接着又化了许多工夫,不断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2,用语言叙述1/2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力气用在刀口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听到了,随后就忘;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体验能使每位教师身临其境,换位思考,能深入到各个细节,加深理解。这种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教师在活动中进行迁移,在行为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较快地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
结语: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种踏踏实实、设身处地的“角色反串”式体验,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你讲我听的教研方式,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在反思,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通过体验,我们更理解了孩子,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J].杨小青.中国校外教育.2013(01)
[2]忽悠:创造情智共生的课堂[J].康会春.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