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作者】 谢安富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谢桥镇化西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维缜密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意义;原则;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又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比较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当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素材,这样的问题情境同样应该引发学生对于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应该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数学一致性。因此,现实性、趣味性、一致性应该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情境的现实性。情境的现实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学习的对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也可能提供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获得解决,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情境的趣味性。学习的最大动力莫大于兴趣,因而,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原则。理想的课程、问题情境应力求做到学科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设计出同时满足这样几个性质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目标。但要求每一个问题情境都同时满足这样几个性质未必现实。因此在具体情境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个情境的作用,并据此确定选材时的侧重点。从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寻求几者之间的一个恰当的平衡。
  (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遵循的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来自于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亲近感,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很乐意去学习? 
  2、遵循数学化原则。教学中贯穿的“数学化”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化”的解读?这种解读,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需要进行“自我思考”?而“数学化”的“自我思考”,主要体现在数学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中非形式化的数学体验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3、遵循应用性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必须遵守有疑设问的程序
  有疑设问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知识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但释疑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积极思维而达到解疑之目的。这样,思维过程才能日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
  (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
  我们知道,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要素之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激发,对重点,难点内容“重锤敲打”且敲得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推理中体会茅塞顿开的领悟;对非重点、非难点内容则“和风吹拂”、“闲庭信步”,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成就感。因时,因地、因材施教,设置发现问题情景,使学生与教师与教材共鸣,营造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注重类比联想
  1、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通过预测建立猜想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其思想过程为研究对象、类比、预见、形成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用作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在归纳知识系统时又可用来串联不同层次的类比内容,一帮助理解和记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无论是对于命题本身或解题思路方法都是产生猜想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引申的原动力。
  2、联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人们对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的问题,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已掌握的结论和方法联系起来,由“此”想到“彼”的一种心理活动。创设联想情境,可使学生在解题中以点带面,存同求异,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以旧换新”,解决问题,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教学载体,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数学学习境界,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妹奇.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和方法[J].中学教研,2004年7月。
  [2] 夏小刚等. 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 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1月。
  [3] 戴黎军.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4月。
  [4]董林伟.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