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景
【作者】 杨柳茂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天星小学)
【正文】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点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情景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又例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创设了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
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
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
公园站到了,停车,又上来几(3)个同学,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
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
超市站到了,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
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新知。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 计算 ,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 发展 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各部分名称,而是根据学生心里,喜欢动手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又例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创设了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
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
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
公园站到了,停车,又上来几(3)个同学,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
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
超市站到了,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
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新知。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 计算 ,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 发展 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各部分名称,而是根据学生心里,喜欢动手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让数学课堂教学在适度改变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