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群文阅读初探
【作者】 宋志莉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中包括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的深入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迎来新的要求,群文阅读以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本文根据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为实现群文阅读科学,有效的实施而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不断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旨在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一、初步探索
1、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人教版叶圣陶的三篇文章。《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荷花》这些文章有写观察日志的,有写游记的也有写景物的。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了语言描写要生动具体,在学习如何爬的过程中,渗透了动词的准确性训练。特别出示叶老的另外两篇文章的片段,分别是从《荷花》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截选的优美段落,让学生通过这两个片断的群读,以点带面,感悟叶老的观察习惯和语言特点及写作风格,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语言特点。正如叶圣陶所说: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而是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使人家认识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学生也充分感受叶老描写的方法和叶老语言的质朴细致!
2.不同文本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群文,给予了我方向。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
3、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第五组里的《最好的老师》,主题是“难忘的老师”。这几篇阅读不是让你分析课文,不是让你品词断句,而是让同学们通过阅读,回忆你和老师之间的种种事件,通过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我安排在连续的两节课时间里,让学生完成五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
上课过程中,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循循善诱的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二、几点思考
1、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2、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3、尝试过群文阅读,学生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参考文献:
[1]李开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3.(1):60-60
[2]赖昌伟,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2014.8(27):126-126
[3]江斌.小学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微探[J]教师,2015.13:42+50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不断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旨在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一、初步探索
1、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人教版叶圣陶的三篇文章。《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荷花》这些文章有写观察日志的,有写游记的也有写景物的。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了语言描写要生动具体,在学习如何爬的过程中,渗透了动词的准确性训练。特别出示叶老的另外两篇文章的片段,分别是从《荷花》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截选的优美段落,让学生通过这两个片断的群读,以点带面,感悟叶老的观察习惯和语言特点及写作风格,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语言特点。正如叶圣陶所说: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而是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使人家认识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学生也充分感受叶老描写的方法和叶老语言的质朴细致!
2.不同文本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群文,给予了我方向。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
3、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第五组里的《最好的老师》,主题是“难忘的老师”。这几篇阅读不是让你分析课文,不是让你品词断句,而是让同学们通过阅读,回忆你和老师之间的种种事件,通过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我安排在连续的两节课时间里,让学生完成五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
上课过程中,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循循善诱的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二、几点思考
1、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2、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3、尝试过群文阅读,学生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参考文献:
[1]李开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3.(1):60-60
[2]赖昌伟,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2014.8(27):126-126
[3]江斌.小学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微探[J]教师,2015.13: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