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如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刘佳佳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正文】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为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时间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讲座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把阅读自学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历史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从能力上培养、引导学生提问的自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鼓励学生联想、生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教师及时给于诱导、表扬。比如:我们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大运河修建在当时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提纲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学生提问的兴趣就更浓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能力。
  2、利用讨论、活动质疑问难。
  在历史课中每一节课都要有活动和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区别等。利用这些展开道路进行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
  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的作法如下:
  1、编制系列活动,在编制中增加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向的,也是同步的,为了使活动富有生机与活力。我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列活动编制工作。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出系列活动,分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上历史课前,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准备。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编制系列活动,诸如小品故事等,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系列编制商鞅与众大臣的辩论会,使学生编制小剧时,各小组干劲特大,自发准备导剧,从而对学习历史产生了兴趣。
  2、开展多样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有机地创设“情景”氛围,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先秦文化”一课时,首先教师写一段话,每组由第一个同学看后,用口传入后一个同学,依次传下去,最后一个同学起来回答纸上的内容,看有哪些缺陷,利用这种游戏导入新课——文字的产生。使学生从玩中找到了问题,由问题很快转入了新课探索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现在孩子的想象丰富,重情节,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秦始皇,宋太祖,让他们回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活动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染,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挑选较好的几位谈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评,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聪明、明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些历史活动立于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内容鲜活形式多样,与课堂互相渗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不断扩大,技能水平相应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