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高中“田径”教学
【作者】 杨 刚
【机构】 (新疆昌吉州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打”内容,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随着高中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增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趋突出。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田径教学
学校田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打”内容,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随着高中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增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趋突出。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进行教学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进行教学实践,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才会使高中田径的教学“东山再起”。
一、高中田径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旋律,不管是谁,也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学生身心素质。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和目标。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打”教材,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得高中田径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发展特长个性;注重田径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田径运动具有两重性,即竞技性和锻炼身体手段的属性。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采用田径运动的两重性:即服从学校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但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受田径竞技性的影响,以在田径运动会上夺取锦标为目的、以获得冠军多寡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只注重少数田径运动尖子的培养,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背离学校体育的方向,缺乏全体参与性,使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不均等。
二、高中田径教学与学生心理需要相适应
高中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要求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自尊心不断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探索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看法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在情绪体验强烈的同时,意志力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坚强。经过小学、初中多年有系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大大提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加重视个人参与运动的权利、积极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运动的才能。与此同时,许多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运动水平,但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往往无所适从,还沉湎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中;或者是停留在无组织、无目的的“自由放羊”阶段。
目前,随着高中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增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显突出。作为曾经的体育教学“大户”,较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它已“风光”不再,并逐渐淡出高中体育教学。因为高中田径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还不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兴趣进行选择,而是以教师为某个动作技术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忽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忽视田径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违背。如果我们继续沿袭原来的田径教学观念——以教授运动技术为主,一个动作来回重复练习,用过多的时间去练习基本功,学生总是处在被安排的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引起学生们反感和不满,使得课堂成为培养田径竞技人才的基地。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准确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叵馈、了解他们的体育心理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中田径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关系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强调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与专长”,这表明高中阶段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点是和初中阶段体育课程的最大区别。通过对我国有关高中学校学生调查中看出: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对田径和武术教材,同学们虽作了冷处理,但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采用上,他们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90%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作用,并表示对学习田径知识有兴趣;有80%的学生意愿选择以前田径教学中接触较少的接力跑、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标枪和铁饼等教学内容,对过去田径教材中重复出现的如100米跑的技术要领和800米跑的测试、推铅球等技术的教学、考核表示厌烦。从对高中生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只要我们选择好高中田径教材的内容、挖掘田径运动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田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那么,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体育教师也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学生心理健康观和质量观,才会对高中田径教学的良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中田径教学的“东山再起”,重现“昔日光彩”才大有文章可做的。
1、从全体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入手,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以他们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田径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内容、目标;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注重全员参与,而不是体育骨干的“表演专场”,改变那种小部分是陪衬,大部分是跑跑龙套、坐冷板凳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易行、具有典型性,并能合理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从中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愉快的发展;加倍爱护体育尖子,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并为以后步人体育高等院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田径教学中应看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利用田径运动的非竞技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利用田径运动的竞技性的竞争特点培养高中生的竞争和应变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田径竞赛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并随着班级间、年级间的竞赛与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丰富学习阅历,进一步培养勇敢、进取、拼搏的优良品质以及豁达洒脱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真正在运动参与上、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生所相应的水平。
3、在田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用少量课时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更多的时间是满足他们参加田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愿望,自由组合进行田径各项项目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放手让他们根据自愿和兴趣结合,组成课内外田径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学生自己决定组织的形式。自己选择练习的伙伴,将课内学习和课后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只有在教学比赛中,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技不如人时,他们就会主动跑到你均面前请教问题,这时候就会把田径教学中的“要我学”的烦恼变成了“我要学”的动力。
总之,高中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进行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林,廖立新;我国田径运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吕彬;;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0期
[3]李海棠;;从教学设计角度谈搞好高中田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田径教学
学校田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打”内容,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随着高中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增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趋突出。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进行教学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进行教学实践,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才会使高中田径的教学“东山再起”。
一、高中田径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旋律,不管是谁,也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学生身心素质。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和目标。田径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打”教材,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整个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得高中田径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与发展特长个性;注重田径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田径运动具有两重性,即竞技性和锻炼身体手段的属性。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采用田径运动的两重性:即服从学校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掌握基本技术,追求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但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受田径竞技性的影响,以在田径运动会上夺取锦标为目的、以获得冠军多寡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只注重少数田径运动尖子的培养,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背离学校体育的方向,缺乏全体参与性,使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不均等。
二、高中田径教学与学生心理需要相适应
高中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富有朝气,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要求把自己当作成人对待,自尊心不断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探索事物根源,对别人的见解和习惯性看法不轻信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论;在情绪体验强烈的同时,意志力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坚强。经过小学、初中多年有系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大大提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加重视个人参与运动的权利、积极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运动的才能。与此同时,许多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运动水平,但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往往无所适从,还沉湎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中;或者是停留在无组织、无目的的“自由放羊”阶段。
目前,随着高中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增大,田径教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显突出。作为曾经的体育教学“大户”,较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它已“风光”不再,并逐渐淡出高中体育教学。因为高中田径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还不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兴趣进行选择,而是以教师为某个动作技术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忽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忽视田径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违背。如果我们继续沿袭原来的田径教学观念——以教授运动技术为主,一个动作来回重复练习,用过多的时间去练习基本功,学生总是处在被安排的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引起学生们反感和不满,使得课堂成为培养田径竞技人才的基地。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准确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叵馈、了解他们的体育心理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中田径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关系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强调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与专长”,这表明高中阶段在促进学生基础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点是和初中阶段体育课程的最大区别。通过对我国有关高中学校学生调查中看出: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对田径和武术教材,同学们虽作了冷处理,但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采用上,他们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90%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作用,并表示对学习田径知识有兴趣;有80%的学生意愿选择以前田径教学中接触较少的接力跑、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标枪和铁饼等教学内容,对过去田径教材中重复出现的如100米跑的技术要领和800米跑的测试、推铅球等技术的教学、考核表示厌烦。从对高中生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只要我们选择好高中田径教材的内容、挖掘田径运动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田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那么,在高中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体育教师也只有树立新的田径教学观、学生心理健康观和质量观,才会对高中田径教学的良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中田径教学的“东山再起”,重现“昔日光彩”才大有文章可做的。
1、从全体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入手,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以他们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田径教学和竞赛活动的内容、目标;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注重全员参与,而不是体育骨干的“表演专场”,改变那种小部分是陪衬,大部分是跑跑龙套、坐冷板凳的现象;改变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的内容应简单易行、具有典型性,并能合理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从中受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愉快的发展;加倍爱护体育尖子,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并为以后步人体育高等院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田径教学中应看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利用田径运动的非竞技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利用田径运动的竞技性的竞争特点培养高中生的竞争和应变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田径竞赛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管理才能;并随着班级间、年级间的竞赛与交流,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丰富学习阅历,进一步培养勇敢、进取、拼搏的优良品质以及豁达洒脱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真正在运动参与上、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生所相应的水平。
3、在田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用少量课时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更多的时间是满足他们参加田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愿望,自由组合进行田径各项项目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放手让他们根据自愿和兴趣结合,组成课内外田径俱乐部或锻炼小组,学生自己决定组织的形式。自己选择练习的伙伴,将课内学习和课后锻炼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只有在教学比赛中,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技不如人时,他们就会主动跑到你均面前请教问题,这时候就会把田径教学中的“要我学”的烦恼变成了“我要学”的动力。
总之,高中田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进行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才会提高田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林,廖立新;我国田径运动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吕彬;;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0期
[3]李海棠;;从教学设计角度谈搞好高中田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