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注重初中生的阅读教学
【作者】 刘萃洁
【机构】 (海省西宁市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
【正文】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基础性等,搞好语文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阅读教学又是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技巧;事半功倍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本文对如何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做了简单的论述,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师生交流是基础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教学模式永远是教师讲,学生记。然而,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大胆、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相关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过去的老方法进行教学,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课文问题的答案,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依赖感,再也不会主动地去阅读和探求相关知识,只等着教师给出答案,这就抑制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仅不会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反而会成为语文阅读的“奴隶”,或者教师的“听众”。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计是关键
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工具是文章,其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这里所说的读懂应该包括:学生必须对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手法有一个综合的认识。首先,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引出更高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其次,阅读和写作一样,主体必须在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无论是从点到面,还是从面到点都必须思路清晰。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专长。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学生一切为中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化,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阅读分析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使其对语文学习有更深一步的感悟,获得语文思维的启发,充分享受阅读过程中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某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则要通过仔细听讲或课下询问教师获得答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三大阶段要循序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循序渐进。
1积累阶段。积累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扩大其阅读范围,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记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文章的语言风格、文字的基础意思,以及文章的句子结构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为理解其他文章中更加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的积累,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2理解阶段。文章是由语言组合而成,因此学生要想理解整个文章,就必须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是判断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次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挖掘本文的深层内涵,对学生进行训练。再次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某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它可以使学生通过有形的文字想象出无形的真理,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联想和想象。
3评鉴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在此前的基础之上对文章的句子和表现手法的评价和鉴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才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评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写的文章拿出来组织讨论,在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逐渐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评鉴能力。
最后,笔者在经过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阅读技巧和要领,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解题时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技巧;事半功倍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本文对如何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做了简单的论述,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师生交流是基础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教学模式永远是教师讲,学生记。然而,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大胆、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相关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过去的老方法进行教学,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课文问题的答案,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依赖感,再也不会主动地去阅读和探求相关知识,只等着教师给出答案,这就抑制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仅不会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反而会成为语文阅读的“奴隶”,或者教师的“听众”。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设计是关键
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工具是文章,其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这里所说的读懂应该包括:学生必须对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手法有一个综合的认识。首先,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引出更高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其次,阅读和写作一样,主体必须在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无论是从点到面,还是从面到点都必须思路清晰。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专长。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学生一切为中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化,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阅读分析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使其对语文学习有更深一步的感悟,获得语文思维的启发,充分享受阅读过程中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某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则要通过仔细听讲或课下询问教师获得答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三大阶段要循序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循序渐进。
1积累阶段。积累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扩大其阅读范围,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记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文章的语言风格、文字的基础意思,以及文章的句子结构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为理解其他文章中更加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的积累,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2理解阶段。文章是由语言组合而成,因此学生要想理解整个文章,就必须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是判断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次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挖掘本文的深层内涵,对学生进行训练。再次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某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它可以使学生通过有形的文字想象出无形的真理,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联想和想象。
3评鉴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在此前的基础之上对文章的句子和表现手法的评价和鉴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知识才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评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写的文章拿出来组织讨论,在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逐渐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评鉴能力。
最后,笔者在经过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阅读技巧和要领,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解题时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训练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