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中荷花的审美艺术
【作者】 李世连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教研室)
【正文】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的一种很好表现形式。在咏物诗的行列中,咏荷诗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诗歌中荷花拥有诸多的意蕴,无论是早荷、秋荷、荷叶还是莲都展现着独特的审美艺术。荷花的不同生长时期都向人们诉说着人生的跌宕起伏。不论是对高尚的情操赞美、对闲适雅致生活的向往,还是对时光逝去的叹息,都可以借助一季荷花来传达。荷花的审美艺术是一种文化,一种展现着人生的文化。
关键字:古代诗歌;审美艺术;象征意义;荷花;文化
1、引言
花卉在中国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中国文学中地位最煊赫的花卉是牡丹和梅花,它们分别独领了唐、宋两代的风骚,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的“形象代言人”。然而,还有一种花在中国诗歌文化以及中国文学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那就是荷花。荷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荷花的《诗经》原型、《楚辞》原型、佛教原型、道教原型意义共同构成了荷花的原型意义。当然,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义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例如在唐宋时期,荷花就成为象征士大夫人格的象征物,具有众多的象征意蕴。本文主要研究荷花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成就。
2、荷花审美艺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荷花描写是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早在《诗经》中荷花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陕风·彼泽之陂》。第一次大量出现荷花意象是在建安诗歌中,但在这一时期,荷花意象是用于比兴的手法,还没有出现独立的表现对象,荷花的内涵比较单一。随着东晋南渡,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向南移动,作为南方水乡城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荷花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东晋之后,荷花的比兴色彩逐渐的退化,审美属性慢慢的显露出来,谢灵运的《游南亭诗》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可以看出这种细微的变化。六朝时期,荷花成为审美对象出现。唐代,对于荷花的审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咏荷作品中的荷花成为主体深入观照的审美对象,极大的推动了荷花审美认识的发展。继唐代之后,宋代随着伦理道德意识的高涨、主体意识的张扬,荷花审美开辟了新的境界。
3、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几率是特别大的,无论是芙蓉、莲花、菡萏、莲都指的是荷花。荷花作为一种意象,被众多的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荷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主要要可分为三种象征意义:一,取荷花美好的形象营造一种闲适雅致的景象;二,取荷花残败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的意境,表达对逝去光阴的叹惜,又或是对生活环境惨败的惋惜;三,取荷花高洁、美好的品质,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或者诗歌主人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此外,还有部分诗歌作品是借助荷花来赞美爱情的美好。
3.1 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众多描写荷花的诗歌中有很多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荷花的生态环境、形状、色香和在微风之中、红日之下的美好形象;极其简单的赞美荷花自身的美丽与魅力,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这一类的诗歌创作重点在于精雕细刻的手法实现对荷花的逼真描写,往往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抓住荷花的主体特征,突出荷花的神韵,凸显了大自然对荷花的“偏爱”,展现诗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①、“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诗句无不凸显出荷花的美丽,无不营造出一种闲适、雅致的景象。
3.2 留得枯荷听雨声
南朝时期,荷花审美属性凸显,诗歌中出现了描写荷花残败现象的诗作,就此荷花的“衰荷”意象开始使用。“衰荷”、“枯荷雨声”、“芙蓉死”是荷花“衰”美出现的一种载体。日本明海大学副教授市川桃子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古典诗歌中的荷花—衰荷芙蓉死》③中,对“衰荷”的意象做出了分析研究。早在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中:“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为秋莲房”借助衰荷表达了一种盛衰之感,表达了一种对时光逝去的感叹。“高池高阁上连起,荷叶团团盖秋水。主人已远凉风生,旧客不来芙蓉死。”④揭示了在中唐、晚唐时期,衰荷意象最极端的表现方式就是“芙蓉死”。秋荷与夏荷不同的是,秋荷通常是衰败、残破的景象,引发的是悲秋伤感的情绪;宋孝文帝的《离合》中“池育秋莲,水灭寒漂。旨归涂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以“秋莲”来表达日月迁逝的悲伤之情。
3.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随着伦理道德意识的高涨、主体意识的张扬,荷花的审美艺术有了新的境界。荷花是传统的“比德”之象,在咏荷花的诗词中,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欣赏其品格高雅。这一类的咏荷诗主要借物来发挥感情,往往从客观物象中寻求与个人心灵情感结构的契合物,然后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并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以便于加深诗歌的意味;从而表达出诗人高尚的情操,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扬。在众多的咏荷诗中,借助荷花歌颂爱情的诗歌也有很多;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3.3.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荷花成为象征“君子”的一种花,是士大夫人格的完美象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中,诗人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气味等各个方面展现了荷花的高洁品质。荷香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清”气的一种,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清”美;荷香展示的就是荷花的清美。荷花的“清”美其实就是诗人对人品的一种赞扬,世人所提倡的清高,廉洁。
3.3.2 叶上初生并蒂莲⑤
自古以来,爱情都在文人骚客笔下那些优美的文字中很好的被诠释着;无论是凄美的爱情还是神仙眷侣般的爱情都让读者荡气回肠。以莲花写爱情的诗歌作品也为数不少,并蒂莲也好并头莲也罢,都道出了爱情的一番滋味。在《子夜夏歌》中诗人写到“乘夜采芙蓉,夜夜的莲子”。去用“莲”的谐音“恋”,暗指对情人的爱恋之情。在乐府诗《青阳渡》一诗中,“清河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通过对荷花的变体‘并蒂莲’的描写来比作情人或是夫妻爱情甜蜜的象征。
4、结语
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特征,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被众多的人喜爱,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倾入了诗人最真挚的感情。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只要吸引了在艺术的领域中辛勤的文人骚客,它就有了一种审美文化。移情于物、借物喻人、以物咏志等等,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彻底的阐述了这一事实。诗人体会事物的微妙,由表入里,自行而神,因物寄情。咏荷诗作为典型的咏物诗,将咏物诗的特点给予最完美的表达。咏荷诗将荷的特点没有一丝误差的传给了读者;无论是早荷,秋荷,还是衰荷,荷花,荷叶,还是荷香都赋予了诗人特有的思想感情。荷花的审美特征和荷花的象征意义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地位,更加诠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完美。
参考文献:
[1]余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M].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12月.
[2]古远清.留得枯荷听雨声[M].三联出版社.1997年1月.
[3]何方形.唐诗审美艺术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4]刘昌盛.写意荷花[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
注释:
①张华《荷诗》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②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隋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③日本 市川桃子 《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6、7期
④王建 《主人故池》,《全唐诗》卷二九八
⑤并蒂莲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实际上,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同心芙蓉,合欢莲花,瑞莲。在古代人们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被誉为爱情的象征,谕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并象征男女爱情缠绵,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作者简介:李世连(1975.4——),女,陕西省佳县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毕业,一级教师。
关键字:古代诗歌;审美艺术;象征意义;荷花;文化
1、引言
花卉在中国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中国文学中地位最煊赫的花卉是牡丹和梅花,它们分别独领了唐、宋两代的风骚,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的“形象代言人”。然而,还有一种花在中国诗歌文化以及中国文学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那就是荷花。荷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荷花的《诗经》原型、《楚辞》原型、佛教原型、道教原型意义共同构成了荷花的原型意义。当然,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义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例如在唐宋时期,荷花就成为象征士大夫人格的象征物,具有众多的象征意蕴。本文主要研究荷花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成就。
2、荷花审美艺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荷花描写是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早在《诗经》中荷花就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陕风·彼泽之陂》。第一次大量出现荷花意象是在建安诗歌中,但在这一时期,荷花意象是用于比兴的手法,还没有出现独立的表现对象,荷花的内涵比较单一。随着东晋南渡,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向南移动,作为南方水乡城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荷花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东晋之后,荷花的比兴色彩逐渐的退化,审美属性慢慢的显露出来,谢灵运的《游南亭诗》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可以看出这种细微的变化。六朝时期,荷花成为审美对象出现。唐代,对于荷花的审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咏荷作品中的荷花成为主体深入观照的审美对象,极大的推动了荷花审美认识的发展。继唐代之后,宋代随着伦理道德意识的高涨、主体意识的张扬,荷花审美开辟了新的境界。
3、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荷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几率是特别大的,无论是芙蓉、莲花、菡萏、莲都指的是荷花。荷花作为一种意象,被众多的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荷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主要要可分为三种象征意义:一,取荷花美好的形象营造一种闲适雅致的景象;二,取荷花残败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的意境,表达对逝去光阴的叹惜,又或是对生活环境惨败的惋惜;三,取荷花高洁、美好的品质,托物言志,表达诗人自己或者诗歌主人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此外,还有部分诗歌作品是借助荷花来赞美爱情的美好。
3.1 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众多描写荷花的诗歌中有很多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荷花的生态环境、形状、色香和在微风之中、红日之下的美好形象;极其简单的赞美荷花自身的美丽与魅力,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这一类的诗歌创作重点在于精雕细刻的手法实现对荷花的逼真描写,往往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抓住荷花的主体特征,突出荷花的神韵,凸显了大自然对荷花的“偏爱”,展现诗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①、“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诗句无不凸显出荷花的美丽,无不营造出一种闲适、雅致的景象。
3.2 留得枯荷听雨声
南朝时期,荷花审美属性凸显,诗歌中出现了描写荷花残败现象的诗作,就此荷花的“衰荷”意象开始使用。“衰荷”、“枯荷雨声”、“芙蓉死”是荷花“衰”美出现的一种载体。日本明海大学副教授市川桃子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古典诗歌中的荷花—衰荷芙蓉死》③中,对“衰荷”的意象做出了分析研究。早在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中:“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为秋莲房”借助衰荷表达了一种盛衰之感,表达了一种对时光逝去的感叹。“高池高阁上连起,荷叶团团盖秋水。主人已远凉风生,旧客不来芙蓉死。”④揭示了在中唐、晚唐时期,衰荷意象最极端的表现方式就是“芙蓉死”。秋荷与夏荷不同的是,秋荷通常是衰败、残破的景象,引发的是悲秋伤感的情绪;宋孝文帝的《离合》中“池育秋莲,水灭寒漂。旨归涂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以“秋莲”来表达日月迁逝的悲伤之情。
3.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随着伦理道德意识的高涨、主体意识的张扬,荷花的审美艺术有了新的境界。荷花是传统的“比德”之象,在咏荷花的诗词中,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欣赏其品格高雅。这一类的咏荷诗主要借物来发挥感情,往往从客观物象中寻求与个人心灵情感结构的契合物,然后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并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以便于加深诗歌的意味;从而表达出诗人高尚的情操,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扬。在众多的咏荷诗中,借助荷花歌颂爱情的诗歌也有很多;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3.3.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荷花成为象征“君子”的一种花,是士大夫人格的完美象征。“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中,诗人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气味等各个方面展现了荷花的高洁品质。荷香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清”气的一种,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清”美;荷香展示的就是荷花的清美。荷花的“清”美其实就是诗人对人品的一种赞扬,世人所提倡的清高,廉洁。
3.3.2 叶上初生并蒂莲⑤
自古以来,爱情都在文人骚客笔下那些优美的文字中很好的被诠释着;无论是凄美的爱情还是神仙眷侣般的爱情都让读者荡气回肠。以莲花写爱情的诗歌作品也为数不少,并蒂莲也好并头莲也罢,都道出了爱情的一番滋味。在《子夜夏歌》中诗人写到“乘夜采芙蓉,夜夜的莲子”。去用“莲”的谐音“恋”,暗指对情人的爱恋之情。在乐府诗《青阳渡》一诗中,“清河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通过对荷花的变体‘并蒂莲’的描写来比作情人或是夫妻爱情甜蜜的象征。
4、结语
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特征,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被众多的人喜爱,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倾入了诗人最真挚的感情。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只要吸引了在艺术的领域中辛勤的文人骚客,它就有了一种审美文化。移情于物、借物喻人、以物咏志等等,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彻底的阐述了这一事实。诗人体会事物的微妙,由表入里,自行而神,因物寄情。咏荷诗作为典型的咏物诗,将咏物诗的特点给予最完美的表达。咏荷诗将荷的特点没有一丝误差的传给了读者;无论是早荷,秋荷,还是衰荷,荷花,荷叶,还是荷香都赋予了诗人特有的思想感情。荷花的审美特征和荷花的象征意义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地位,更加诠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完美。
参考文献:
[1]余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M].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12月.
[2]古远清.留得枯荷听雨声[M].三联出版社.1997年1月.
[3]何方形.唐诗审美艺术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4]刘昌盛.写意荷花[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
注释:
①张华《荷诗》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②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隋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③日本 市川桃子 《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6、7期
④王建 《主人故池》,《全唐诗》卷二九八
⑤并蒂莲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实际上,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同心芙蓉,合欢莲花,瑞莲。在古代人们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被誉为爱情的象征,谕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并象征男女爱情缠绵,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作者简介:李世连(1975.4——),女,陕西省佳县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毕业,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