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注学生家庭教育背景,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 宋志勇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


【正文】摘 要:本文对学校103名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与学生家庭背景展开分析,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发现家庭背景中城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促进家庭对孩子的关注,通过家校协作、小学生的集体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家庭背景
  小学教育中,家庭背景对小学生的智力、心理等影响巨大[1]近年来,我校由大型企业子弟学校改为市属公立小学,学生的家庭背景逐渐多元,学前教育基础不一,有必要对学校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与学生家庭背景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探索新课程课改中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本校3年级2 个班级资料,班级的所有学生均参与本次调查,剔除资料不全者,共103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了解:主要包括城乡背景、性别、独生子女、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学生自感家庭收入水平等。对学生成绩评分:约前五分之一学生为5分,最后五分之一为1分,依序得分为5、4、3、2、1分。城市农村指家庭背景中,学生父母之一从小生活在城市城区或县域城镇区,乡指学生父母之一从小生活在郊区或乡村。 
  1.2 统计方法: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F方差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学生103人,男孩52人,占50.5%,女孩51人,占,49.5%;农村学生58人,占56.3%,城市学生45人,占43.7%;
  2.2 城镇学生成绩评价为3.84±1.33分,乡为2.42±1.14;独生子女小学生3.48±1.48分,非独2.76±1.30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小学生学习水平得分与父亲、母亲受教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 < 0.0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5±1.18分与大专及以上3.76±1.36分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小学生学习成绩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自感家庭收入组间小学生学习成绩得分没有差异(p 值均>0.05)。
  3、 讨论
  我校属于职工子弟学校,学生主要来自于附近工厂医院学校,背景简单,学前教育基本一致,因此与小学教育容易衔接,近几年来,户籍外学生人数超过既往生源范围,小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样,学前教育基础不一,本研究依据学生成绩评价,结合对小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希望了解本校低年级学生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探讨提高学生成绩发展的方法。
  本研究发现男女人数大致相当,性别学生成绩评分也相似,统计没有差异,说明我国儿童性别在入学权利、学习成绩方面差异已不复存在。
  本研究发现农村背景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低于城市背景学生,与国外有研究报道[2]较一致,思考原因: ⑴城市父母容易学习到科学的育儿方法,注重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更容易培养。⑵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父母能为子女营造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学生的成绩水平高。⑶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有这样正向的父母支持,孩子学习成绩和社会资本也会积累得更多,更优质。
  本调查中,本校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亲文化在大专以上的仅仅占39.81%、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大专以上的占35.92%,本科仅仅几人。父母文化在大专以上水平的学生成绩评分高于父母高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成绩评分,并有显著性差异;父母高中与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成绩评分则没有什么差异。说明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后代的学习成绩。
  尽管有报道如张楠认为自感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小学生学习成绩水平高于自感收入低者,但本研究发现自感家庭收入水平高中低各组的成绩得分没有差异(P>0.05)。
  家庭背景对小学生的智力、心理等影响巨大,有必要对家庭背景的消极因素给予引导克服,积极的家庭背景关系引导利用,促进孩子继续健康发展。依据本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1,重视家校协同班级的管理: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组建家委会[3],组织父母参与,提高父母参与的积极性,有利老师与家长、学生间的三方互动沟通。多渗透健康向上的学习内容,学生只有接受正能量的教育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4]。
  2,经常性组织小学生的集体活动,改进班会活动,增加父母、教师、伙伴间的行为、语言、教养等的交流,促进父母孩子间的良性互动,积累孩子学习的正反馈。
  3,促进家庭对学生的关爱,增强家长责任感。一些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积极的学校心理环境处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保护性作用[5]。家庭问题非教师可以解决,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A,宣传家庭娱乐性教育,为儿童创造例如文体、游戏等各种活动,B,支持家庭生活的计划性,儿童在生活杂乱无序的家庭氛围下同样束手无策,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生的成长除了家庭、学校、教师的影响等外因外,更与学生的自身心理、气质、智力、情商等内因有关,因此,关注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构建也极为重要。但本文没有进行有关调查分析,有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楠.家庭收入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李效鹏,马迎华,宋娟.北京昌平区四 ~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36-1838
  [3]苏莹.家校协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6,11:19-19
  [4]张卫.小学班会教育应关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J],教学与管理,2016,9:16
  [5]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等.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48(2):1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