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把握阅读层次 指导学生阅读
【作者】 宋德清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小河镇联盟小学)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文仅从阅读的“五个层次”水平方面,谈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的探究。
一、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是五种阅读中最为基本的阅读。若把阅读分为五个层次的话,它是第一个层次的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一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譬如:在学习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标记符号,分别划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等;在以叙事为主的课文中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都属于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虽然让学生弄清楚搞明白的问题比较简单,但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学生了解性阅读的能力就没有,何谈以后四个层次水平的阅读。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建立在了解性阅读基础上的一种阅读——不了解,怎么可能理解!它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的难度加大了,训练指导学生思维的难度系数也随之增高了。
理解性阅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阅读。更重要的在于“启后”,如果这个层次的阅读训练指导不力或不好,以后“三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就无法开展,所以它既是“五个层次”阅读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比较透彻、全面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一层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诱导,溶“问、读、答、议、讲、评”于一体,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并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探究气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例如:《穷人》一文中课文将要结束之处,有这样一段精彩传神的描写: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根据训练指导的需要,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大致是这么操作的:1.自主学习,先让学生用“~~~~~”线画出神态描写,用“——”画出语言描写,用“( )”画出动作描写;然后在旁边分别写出自己对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理解;2.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看法。教师巡查学情,并不时小声与学有困惑的学生对话交流。(2)全班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次在学生困惑处不失时机的适度启发诱导。3.有感情朗读,分角色美读。
通过以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形式的对话交流,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很轻松地理解到:“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一处的神态描写说明渔夫在思考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这一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说明渔夫在征求桑娜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一语言描写是说渔夫很果断,迅速做出了决定:即使自己吃再大的苦,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抚养。
从这段话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渔夫性格是多么的果断,心地又是何等的善良!他和他的妻子桑娜一样,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分析理解至此,学生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的波澜涌向高峰。
最后,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美读,把学生这种情感再一次掀起,推向高潮。
这样通过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指导,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充分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高尚。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用不同标记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这个环节是了解性阅读;分别在相关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不同理解,这就上升到了理解性阅读。
三、概括性阅读
概括性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特点、根据教学目的的整体性构思。设计问题有个主线,一般来说,可以按“综合概括——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的结构来设计。前一个“综合概括”是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大概了解后的“概括”;后一个“综合概括”是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例如: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有教师在学生初读全诗后设计如下问题:
1.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个诗人写的?我们原来还学过他写的哪些诗?
2.默读全诗三遍,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在引导学生对每首诗的重点字词比较透彻的理解后,这位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上例中,这位教师所设计的五个问题,实际上是前“三层次水平阅读”的综合。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了解性阅读,这位教师不仅想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诗人,还想借今天学习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来了解学生对原来学习过李白的诗还能记住多少,“知新”不忘“温故”,用心实在“良苦”;第三个问题表面上看好像是概括性阅读,其实不然,它和第五个问题一样,是一个理解性阅读;第二、四个问题是概括性阅读,其中第二个问题是对全诗大致了解后的概括,是感性的,而第四个问题是在比较透彻分析理解全诗后的一个归纳总结,是理性的,这个概括比前一个概括上升了一个层次。
四、批判性阅读
所谓的批判性阅读,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教育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去明辨是非、判断善恶,“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例如:在学习《三味书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少年鲁迅该不该在桌子上刻个‘早’字”的问题,这个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大讨论,有学生说:“少年鲁迅不应该在桌子上乱刻乱画。”有学生说:“那是鲁迅家自己的桌子。鲁迅想怎样就怎样!”没想到这个学生此话一出,引来众多同学的“围攻”。他们说:“我们上学读书,什么东西不是用爸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买的?不爱护自己东西,就是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父母!何况少年鲁迅家里当时那么困难。”
承认了少年鲁迅的这个小错误是不是就有损于鲁迅的“光辉”形象?答案是否定的。少不更事的鲁迅,那么小就担起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家务”,与我们现代的这些娃娃们相比,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了不起。承认了少年鲁迅的这个小小过错,不仅不会有损其形象,反而让其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了,大人就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少不更事”的娃娃!
试想,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学生们认为鲁迅是名人、一代宗师,要是盲目效仿其做法,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在桌子上刻个“早”字什么的,那国家、集体,甚至个人的财物可就“千孔百疮”,不堪入目了。
五、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五层次中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是挖掘语文教材中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前文说我隐蔽部队距“391”高地上的敌人只有六十多米,敌人说话的声音就听得见,且敌人是居高临下。而后文说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有学生提出:浓烈的棉布焦味敌人是否闻得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有不少学生认为:闻不到,风把棉布的焦味吹到其他方向去了,并说插图上也是这样画的。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不可辩驳。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闻到了。但为什么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391”高地的敌人闻到了棉布焦味后,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几个敌人慌忙拿起望远镜不停地观察,可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在他们看来,如果山下隐藏的有人,烧这么长时间,烧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不动弹。正因为敌人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方才消除了顾虑,认为山下没有隐藏人。
第二种解释,虽然有悖于教材和教参,但更能突出课文的主题,且想象合情合理,很有新意,具有创新意识。
事实上,以上“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抛出的问题,大都是几种层次水平的阅读一起出现,甚至“五种层次”水平的阅读的同时出现。
例如:学习《跳水》一文,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提出的五个问题,正好反映了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
1.船长的儿子怎么会爬上那么高的横木?(了解性阅读)
2.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他的儿子跳水?(理解性阅读)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概括性阅读)
4.水手们对船长儿子的态度对吗?为什么?(批判性阅读)
5.除了船长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让船长儿子脱险?(创造性阅读)
总的来说,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溶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教师,有必要了解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以便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是五种阅读中最为基本的阅读。若把阅读分为五个层次的话,它是第一个层次的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一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譬如:在学习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标记符号,分别划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等;在以叙事为主的课文中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都属于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虽然让学生弄清楚搞明白的问题比较简单,但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学生了解性阅读的能力就没有,何谈以后四个层次水平的阅读。
二、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建立在了解性阅读基础上的一种阅读——不了解,怎么可能理解!它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的难度加大了,训练指导学生思维的难度系数也随之增高了。
理解性阅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阅读。更重要的在于“启后”,如果这个层次的阅读训练指导不力或不好,以后“三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就无法开展,所以它既是“五个层次”阅读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比较透彻、全面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一层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点拨诱导,溶“问、读、答、议、讲、评”于一体,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并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探究气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例如:《穷人》一文中课文将要结束之处,有这样一段精彩传神的描写: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根据训练指导的需要,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大致是这么操作的:1.自主学习,先让学生用“~~~~~”线画出神态描写,用“——”画出语言描写,用“( )”画出动作描写;然后在旁边分别写出自己对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理解;2.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看法。教师巡查学情,并不时小声与学有困惑的学生对话交流。(2)全班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次在学生困惑处不失时机的适度启发诱导。3.有感情朗读,分角色美读。
通过以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形式的对话交流,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很轻松地理解到:“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一处的神态描写说明渔夫在思考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这一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说明渔夫在征求桑娜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一语言描写是说渔夫很果断,迅速做出了决定:即使自己吃再大的苦,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抚养。
从这段话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渔夫性格是多么的果断,心地又是何等的善良!他和他的妻子桑娜一样,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分析理解至此,学生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的波澜涌向高峰。
最后,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美读,把学生这种情感再一次掀起,推向高潮。
这样通过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训练指导,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充分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高尚。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用不同标记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这个环节是了解性阅读;分别在相关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不同理解,这就上升到了理解性阅读。
三、概括性阅读
概括性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特点、根据教学目的的整体性构思。设计问题有个主线,一般来说,可以按“综合概括——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的结构来设计。前一个“综合概括”是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大概了解后的“概括”;后一个“综合概括”是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例如: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有教师在学生初读全诗后设计如下问题:
1.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个诗人写的?我们原来还学过他写的哪些诗?
2.默读全诗三遍,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在引导学生对每首诗的重点字词比较透彻的理解后,这位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上例中,这位教师所设计的五个问题,实际上是前“三层次水平阅读”的综合。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了解性阅读,这位教师不仅想了解学生是否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诗人,还想借今天学习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来了解学生对原来学习过李白的诗还能记住多少,“知新”不忘“温故”,用心实在“良苦”;第三个问题表面上看好像是概括性阅读,其实不然,它和第五个问题一样,是一个理解性阅读;第二、四个问题是概括性阅读,其中第二个问题是对全诗大致了解后的概括,是感性的,而第四个问题是在比较透彻分析理解全诗后的一个归纳总结,是理性的,这个概括比前一个概括上升了一个层次。
四、批判性阅读
所谓的批判性阅读,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教育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去明辨是非、判断善恶,“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例如:在学习《三味书屋》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少年鲁迅该不该在桌子上刻个‘早’字”的问题,这个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大讨论,有学生说:“少年鲁迅不应该在桌子上乱刻乱画。”有学生说:“那是鲁迅家自己的桌子。鲁迅想怎样就怎样!”没想到这个学生此话一出,引来众多同学的“围攻”。他们说:“我们上学读书,什么东西不是用爸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买的?不爱护自己东西,就是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父母!何况少年鲁迅家里当时那么困难。”
承认了少年鲁迅的这个小错误是不是就有损于鲁迅的“光辉”形象?答案是否定的。少不更事的鲁迅,那么小就担起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家务”,与我们现代的这些娃娃们相比,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了不起。承认了少年鲁迅的这个小小过错,不仅不会有损其形象,反而让其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了,大人就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少不更事”的娃娃!
试想,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学生们认为鲁迅是名人、一代宗师,要是盲目效仿其做法,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在桌子上刻个“早”字什么的,那国家、集体,甚至个人的财物可就“千孔百疮”,不堪入目了。
五、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五层次中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是挖掘语文教材中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前文说我隐蔽部队距“391”高地上的敌人只有六十多米,敌人说话的声音就听得见,且敌人是居高临下。而后文说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有学生提出:浓烈的棉布焦味敌人是否闻得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有不少学生认为:闻不到,风把棉布的焦味吹到其他方向去了,并说插图上也是这样画的。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不可辩驳。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闻到了。但为什么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391”高地的敌人闻到了棉布焦味后,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几个敌人慌忙拿起望远镜不停地观察,可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在他们看来,如果山下隐藏的有人,烧这么长时间,烧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不动弹。正因为敌人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方才消除了顾虑,认为山下没有隐藏人。
第二种解释,虽然有悖于教材和教参,但更能突出课文的主题,且想象合情合理,很有新意,具有创新意识。
事实上,以上“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抛出的问题,大都是几种层次水平的阅读一起出现,甚至“五种层次”水平的阅读的同时出现。
例如:学习《跳水》一文,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提出的五个问题,正好反映了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
1.船长的儿子怎么会爬上那么高的横木?(了解性阅读)
2.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他的儿子跳水?(理解性阅读)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概括性阅读)
4.水手们对船长儿子的态度对吗?为什么?(批判性阅读)
5.除了船长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让船长儿子脱险?(创造性阅读)
总的来说,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溶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教师,有必要了解这“五个层次”水平的阅读,以便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