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作者】 陈美满

【机构】 (广西省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正文】在小学阶段,语文科的早读时间能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而数学科的早读时间却是老师拿来讲课或学生做习题。许多人都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会读,多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而数学就没什么可读,只要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就行,但笔者不这样认为。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小学生有效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在多种信息中,学生能主动提取有用的信息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很重视数学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阅读(预习),为学生编写阅读提纲
  为了顺利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数学教材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概括性很强,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故事书的习惯,不会详细、认真品读,去分析思考。这样,为读而读,没什么效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包括进度),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上时,我们可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弄清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怎样计算的?同时提出思考题:①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上课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导读提纲,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举行一些诸如抢答之类的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推荐课外读物
  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教师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在学校的读书室)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材料、科学设备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从书刊、电视、数据库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结合课外读物和生活体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读书、圈画、讨论、感悟、交流,这样做时间一长,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一种读书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创造性利用课文和其他资料,会辨别、揣选、加工、整理,使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更快地提升。学生阅读的时间可以是课堂内,也可在课堂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参考资料上的。
  三、交流阅读体会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对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阅读学习后,让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四、提炼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学习者去挖掘。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贯连起来,加以融化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练的内容。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如在学习完某个知识后,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复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如: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同学们根据实例总结出了计算法则: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当我们阅读教材上的内容时,而上面写的是“小数点对齐”。于是我就问同学们这样写合适吗?“小数点对齐”是什么含义?同时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同学们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一致认为这样写是正确的,“小数点对齐”的实质就是指把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另外,同学们还认识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可以合二为一。像这样融化贯通的阅读思考,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手脑并用
  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地指导学生撰写数学读书笔记或数学小论文,即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使思维的开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把这种习惯迁移到其它学科上,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角的认识”中,学习角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角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角。画好后讨论:①画角时,点对齐和边对齐指的是什么?②同学们画出来的角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角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③看量角器上的刻度时应注意什么?(内刻度和外刻度)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角。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总之,只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转而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培养自己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