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作者】 王庆芬
【机构】 (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喀什乡喀拉巴克小学)
【正文】摘 要: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呢?
一、开展语言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因为积累是人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石。积累的多少既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高低、优劣的显性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这里既有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还有文化积累。
现代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标志是,前者积累的是一种激活的语言,是理解了的语言,后者是一种处于沉睡状态的语言,是死记硬背的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的“从粉红色的晨雾之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时,教师提出了“这里为什么用‘飘’而不用‘传’?”让学生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一个“飘”字把铜铃声的由远及近,晨雾的空灵飘渺,树林的静谧和谐显得淋漓尽致;而“传”字就显得平铺直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人与文已融为一体。
二、加强阅读指导,积累文化知识
语言积累有文化的积累,但文化积累的外延远比语言积累要大得多,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地积累成语文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及上网浏览,扩大学生的文化积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课外阅读更不可或缺、开展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到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人,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的。
三、优化作文教学,发挥学生表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立足大语文教学观,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并将语文素养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1.释放学生心灵,鼓励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自由表达既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欲与表现欲,发展作文能力,有有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内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如果学生应师而作,加上过多的附加条件,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心灵的解放,学生才能自由的表达。
2.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体现似乎必须是耳所未闻,目之未及的,让人拍案叫“新”,这是把有创意的表达定位过高,其实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不要去刻意追求,只有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现。
3.善用模仿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学习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在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调动多种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来研究、分析、解决和学生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内发的学习动机所支撑,着眼于学生内隐的认识框架的构建。
综合性学生的内容可以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也可以语文学科为依据,综合多种学科来设计,如办小报,组织对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等。
语文学家于漪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炉,一种是单打一的进行教学,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不言而喻。”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获得语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唯一的。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切实让课堂教学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基地,扎扎实实的完成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呢?
一、开展语言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因为积累是人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石。积累的多少既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高低、优劣的显性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这里既有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还有文化积累。
现代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标志是,前者积累的是一种激活的语言,是理解了的语言,后者是一种处于沉睡状态的语言,是死记硬背的语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的“从粉红色的晨雾之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时,教师提出了“这里为什么用‘飘’而不用‘传’?”让学生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一个“飘”字把铜铃声的由远及近,晨雾的空灵飘渺,树林的静谧和谐显得淋漓尽致;而“传”字就显得平铺直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人与文已融为一体。
二、加强阅读指导,积累文化知识
语言积累有文化的积累,但文化积累的外延远比语言积累要大得多,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地积累成语文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及上网浏览,扩大学生的文化积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课外阅读更不可或缺、开展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到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人,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的。
三、优化作文教学,发挥学生表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立足大语文教学观,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并将语文素养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1.释放学生心灵,鼓励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自由表达既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欲与表现欲,发展作文能力,有有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内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如果学生应师而作,加上过多的附加条件,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心灵的解放,学生才能自由的表达。
2.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创新思维在作文中的体现似乎必须是耳所未闻,目之未及的,让人拍案叫“新”,这是把有创意的表达定位过高,其实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不要去刻意追求,只有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现。
3.善用模仿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学习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在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调动多种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来研究、分析、解决和学生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内发的学习动机所支撑,着眼于学生内隐的认识框架的构建。
综合性学生的内容可以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口头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也可以语文学科为依据,综合多种学科来设计,如办小报,组织对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等。
语文学家于漪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炉,一种是单打一的进行教学,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不言而喻。”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全方位获得语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唯一的。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切实让课堂教学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基地,扎扎实实的完成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