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深化初中数学德育教育改革
【作者】 刘保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初中数学德育教育改革力度,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提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找出初中数学德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既能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新的空间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数学;德育教育改革;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数学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依照教育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实践表明,将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和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改革,谈谈一些看法:
一、明确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和精心培养教育下,都具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娇纵,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性强,自私和娇纵、任性等性格缺陷,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最为明显,对人生意义淡薄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些情况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并使其养成尊重和热爱生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他们所认识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与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不被社会接受,从而自我迷茫、放弃、甚至走上与社会相抵触的岐途。因些,数学课堂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念、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合理竞争、环保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决心。
3、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课的价值
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大多数学知识根本应用不到,导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忽视数学的应用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更是高科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经济、财政、金融、飞行器的模拟设计、指纹的识别、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等,数学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课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通过数学认识自然,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身心,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有肋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细心观察、善于想像、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不怕挫折等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对于学生成长和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重大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5、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尊重真理、服从真理、运用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反思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关注数学的文化意蕴和重视数学中美学、艺术等等。
二、深化初中数学课堂德育教育改革
1、掌握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策略
精心的设计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及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搞好德育教育的关键。将德育的内容与知识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1)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⑵介绍建国以来我国数学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意志。⑶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
2、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本身是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正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数学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用哲学思想把数学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数学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利用数学课题学习和探究对学生进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⑴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和探究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更加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⑵若课题学习和探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学:
①探究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使学生能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尝试与检验,培养进取精神和坚毅不拔精神;
③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
④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观。
在数学教学中,主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协作与研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更能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来进行德育教育改革
(1)教师要进行德育改革来培养人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因为教师是在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和行动育人,教师的品格、风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影响学生的终身。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端正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钻研大纲与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中显性德育内容较少,对于这些显性内容教师容易把握,更要充分的加以利用。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充分吃透教材,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挖掘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这些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此外,教材中有较多阅读材料都是实施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那些材料,再适当补充、引申,组织学生集中探讨,畅谈自己的启示。通过谈启示、写体会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5、积极利用课外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空余时间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关于数学学的科教片,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最新科技进步,认识到应先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再进行技术创新,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读物,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感知和吸收大量的德育营养,使学生感受科技成果对身心的熏陶。
(3)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工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设备,使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
(4)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数学角度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打开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逐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初中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管是一个概念、一道习题,还是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都有可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人的生命发展。
参考文献:
[1] 《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徐丹 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N] 《中国德育》 2006年第8期
[3] 李万军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N] 《中国德育》2006年第7期
关键词:初中学数学;德育教育改革;创新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数学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依照教育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实践表明,将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和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改革,谈谈一些看法:
一、明确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和精心培养教育下,都具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娇纵,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性强,自私和娇纵、任性等性格缺陷,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最为明显,对人生意义淡薄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些情况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并使其养成尊重和热爱生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他们所认识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与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不被社会接受,从而自我迷茫、放弃、甚至走上与社会相抵触的岐途。因些,数学课堂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念、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合理竞争、环保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决心。
3、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课的价值
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大多数学知识根本应用不到,导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忽视数学的应用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更是高科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经济、财政、金融、飞行器的模拟设计、指纹的识别、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等,数学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课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通过数学认识自然,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身心,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有肋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细心观察、善于想像、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不怕挫折等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对于学生成长和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重大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
5、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尊重真理、服从真理、运用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反思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关注数学的文化意蕴和重视数学中美学、艺术等等。
二、深化初中数学课堂德育教育改革
1、掌握数学课堂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策略
精心的设计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及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搞好德育教育的关键。将德育的内容与知识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1)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⑵介绍建国以来我国数学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意志。⑶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
2、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本身是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正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数学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用哲学思想把数学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数学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利用数学课题学习和探究对学生进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⑴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和探究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更加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⑵若课题学习和探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学:
①探究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使学生能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尝试与检验,培养进取精神和坚毅不拔精神;
③ 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
④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观。
在数学教学中,主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协作与研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更能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来进行德育教育改革
(1)教师要进行德育改革来培养人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因为教师是在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和行动育人,教师的品格、风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影响学生的终身。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端正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钻研大纲与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中显性德育内容较少,对于这些显性内容教师容易把握,更要充分的加以利用。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充分吃透教材,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挖掘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这些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此外,教材中有较多阅读材料都是实施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那些材料,再适当补充、引申,组织学生集中探讨,畅谈自己的启示。通过谈启示、写体会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5、积极利用课外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德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空余时间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关于数学学的科教片,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最新科技进步,认识到应先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再进行技术创新,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读物,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感知和吸收大量的德育营养,使学生感受科技成果对身心的熏陶。
(3)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工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设备,使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
(4)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数学角度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打开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逐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初中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管是一个概念、一道习题,还是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都有可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体现人的生命发展。
参考文献:
[1] 《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徐丹 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N] 《中国德育》 2006年第8期
[3] 李万军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N] 《中国德育》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