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道德与法制回归生活教学策略
【作者】 洛 珠
【机构】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建设。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已然无法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新课改》提出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将教育和学生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化教育
1.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是利于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纵使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军事等各方面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相比较,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还需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而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有利于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景,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操守,以便适应社会生存的实际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个体,成为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生活化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
1.2利于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制是伴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的综合型课程。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和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并养成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课程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贯彻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真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去,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程教学目标。因此,对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程学习进行生活化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现实需要。
1.3利于促进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正处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不能够用理性认识来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活动,从而也就难以正确的识别和判断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的道德与否。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境,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他们学会分析和辨别社会上各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最后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个体。因此,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生活化教育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
2.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大多思想品德教育依然局限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道德与法制的生活氛围不够浓郁。学生参与实践过少,使得许多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缺乏兴趣。
2.2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教师以单向式说教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气氛紧张,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教学不能与生活相结合,品德课上教师对学生灌输了大量思想品德道理,但是学生缺少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策略
3.1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要想实现高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更好地达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的口传心授,同时还要提高对生活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视,将思想品德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和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和实践,透过生动形象的场景体会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因而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之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放下以往那种仿佛“高人一等”的架势,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以学习合作者和教学指导者的身份来带领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设计中进行情景教学和体验教学,借助学生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促使学生感知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快的吸收知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3.2合理利用教材,变静态教学为生活教学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而言,教材是其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如果单纯的照搬教材来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符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复杂性,也并不足以促进小学思想德育目标的实现,因而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尊重教材,同样也需要高于教材,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变通,以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小学品德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思想品德教学教材所能带来的思想德育功能是有限的,这部分的教育为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真正思想道德的形成还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本素材,还要能够以课本为原点向外拓展,进行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3.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
在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源自于课本教材,因而要想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师除了要对课本教材做深入的挖掘,还需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生,从课外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拓展的同时,丰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与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源。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使小学道德与法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促进品德课与生活的融合,最终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2010(9)
[2]王艳秀.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5)
[3]雷志泉,叶惠霞.用真情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化教育
1.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是利于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纵使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军事等各方面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相比较,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还需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而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有利于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景,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操守,以便适应社会生存的实际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个体,成为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生活化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
1.2利于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制是伴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的综合型课程。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和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并养成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课程学习目标,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贯彻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真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去,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程教学目标。因此,对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程学习进行生活化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现实需要。
1.3利于促进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正处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不能够用理性认识来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活动,从而也就难以正确的识别和判断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的道德与否。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境,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他们学会分析和辨别社会上各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最后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个体。因此,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生活化教育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
2.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大多思想品德教育依然局限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道德与法制的生活氛围不够浓郁。学生参与实践过少,使得许多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缺乏兴趣。
2.2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教师以单向式说教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气氛紧张,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教学不能与生活相结合,品德课上教师对学生灌输了大量思想品德道理,但是学生缺少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策略
3.1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要想实现高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更好地达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的口传心授,同时还要提高对生活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视,将思想品德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和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和实践,透过生动形象的场景体会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因而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之中,教师积极地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放下以往那种仿佛“高人一等”的架势,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以学习合作者和教学指导者的身份来带领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设计中进行情景教学和体验教学,借助学生对真实环境的体验,促使学生感知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快的吸收知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3.2合理利用教材,变静态教学为生活教学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而言,教材是其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如果单纯的照搬教材来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符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复杂性,也并不足以促进小学思想德育目标的实现,因而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既要以教材为基础,尊重教材,同样也需要高于教材,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变通,以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小学品德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思想品德教学教材所能带来的思想德育功能是有限的,这部分的教育为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真正思想道德的形成还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本素材,还要能够以课本为原点向外拓展,进行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3.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
在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源自于课本教材,因而要想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师除了要对课本教材做深入的挖掘,还需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生,从课外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拓展的同时,丰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与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源。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使小学道德与法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的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品德课的生活平台;促进品德课与生活的融合,最终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2010(9)
[2]王艳秀.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1(5)
[3]雷志泉,叶惠霞.用真情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