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外围突破与本体突破
【作者】 於 蕾
【机构】 (浙江省嵊泗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就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了“外围突破与本体突破”的备考教学思路,结合学情,提出了题型归类、探寻勾取、归纳法以及紧跟大纲变化及时掌握新题型的策略。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外围突破;本体突破
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实行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用类文本因其阅读选材大胆创新,围绕考点,呈现多元化格局,所以一直被保留未弃。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可借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应试技巧,所以这道题的得分率并不高。再加之缺乏优秀可行的前人执教经验,即便有几年的高考试卷作为教学资源,资料也是乏善可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恐惧和排斥感,教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专题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阅读材料的选编完全是随意而为,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呢?
笔者认为在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时,可采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
一、外围突破法
外围突破法将题型归类,分类解析实用类文本的客观题的错项,了解设题角度和设置障碍的类型。题型归类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方法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于是,我们将教学过程最优化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实际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启示下,笔者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作为突破重点,引导学生巧用题型归类法,以期目标选择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好化。
实用类文体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设题角度和设置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原文观点背道而驰
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错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造成一词或一字之差,更有甚者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2.太多绝对武断
将文中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绝对武断。
3.本末倒置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4.强加因果关系
错项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外围突破法将题型归类,遵循“一道题即一类题”的原则,把做的每一道题都当作某一类题来做、来分析,突破以往高考实用文备考以文体为纲的思维局限,探索一种以题干中心词为经、文体特征为纬的纵横向结合的网络思维方式,让考生构建一个纲举目张的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将使其终生受用。题型归类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依照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自主学习的意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教是为了不教”,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本体突破法
本体突破法是针对实用类文本内部,在阅读时,总结出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将这些技法灵活地运用于阅读文本的每一个环节。
1.探寻勾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句子中,概括时,要将这些词语或句子探寻勾取出来,做好标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探寻勾取法。
例1:【2011年浙江卷第8题】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这一题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探寻文本中提到(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关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句子,并且做好标记,然后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文本中的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等。探寻勾取法操作容易简便,忠于原文,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2.归纳法
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例2:【2010年浙江卷第10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3分)
在这道题中,如果我们仍旧采取探寻勾取法,可能会遗漏信息,导致答案不完整,先分层,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后归纳出要点: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归纳法以摘取法为基础,在罗列文本要点以后,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成句,力求通顺。在归纳分析时,要突破四个方面:抓主语明叙述对象,抓谓语知核心内容,抓状语辨具体条件,抓定语悟精细内涵。
3.紧跟大纲变化步伐,掌握新题型答题技巧
实用类文本阅读由2008年的4道选择题变成2009年的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2010年又进一步变化,变成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201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分值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12分降为9分,题型也变成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2011年考试说明》中指出实用类、论述类文本考查“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2012年考试说明》对这一点的说明有所变化,变成“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主观题的设题角度可能会有所变化。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紧跟大纲步伐,掌握有可能出现的新题型的答题技巧。
对于这种探究类的提出自己见解的题型该如何解答呢?
(1)心无旁骛,从一而终,自圆其说
就探究对象而言,可能有多个;但是回答题目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深入地进行阐述,并且选择了某一对象,就得围绕某一对象来进行阐述。从探究的观点来说,也有可能有多个,有时观点还正好是对立的,但解答题目时,只能抓住一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选择了某点,就必须紧扣某点来阐述。由态度来说,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无论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都要自圆其说。
(2)明晰答题步骤,条理清晰
说到答题规范,很有些跟段落论证类似。概括地说,是“观点+例子+升华总结”。
首先,要提出主张。也就是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主张。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可以。
其次,要选例证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到原文中去寻找论据;然后分条列举,进行证明。
最后,要总结提升,升华观点。
面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若能综合运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归类的具体操作中,必定会有所斩获。或许这些方法在今天看起来不够时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高度概括了我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些方法或许是我们最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外围突破;本体突破
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实行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用类文本因其阅读选材大胆创新,围绕考点,呈现多元化格局,所以一直被保留未弃。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可借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应试技巧,所以这道题的得分率并不高。再加之缺乏优秀可行的前人执教经验,即便有几年的高考试卷作为教学资源,资料也是乏善可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恐惧和排斥感,教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专题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阅读材料的选编完全是随意而为,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呢?
笔者认为在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时,可采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
一、外围突破法
外围突破法将题型归类,分类解析实用类文本的客观题的错项,了解设题角度和设置障碍的类型。题型归类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方法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于是,我们将教学过程最优化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实际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启示下,笔者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作为突破重点,引导学生巧用题型归类法,以期目标选择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好化。
实用类文体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设题角度和设置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原文观点背道而驰
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错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造成一词或一字之差,更有甚者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2.太多绝对武断
将文中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绝对武断。
3.本末倒置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4.强加因果关系
错项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外围突破法将题型归类,遵循“一道题即一类题”的原则,把做的每一道题都当作某一类题来做、来分析,突破以往高考实用文备考以文体为纲的思维局限,探索一种以题干中心词为经、文体特征为纬的纵横向结合的网络思维方式,让考生构建一个纲举目张的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将使其终生受用。题型归类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依照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自主学习的意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教是为了不教”,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本体突破法
本体突破法是针对实用类文本内部,在阅读时,总结出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将这些技法灵活地运用于阅读文本的每一个环节。
1.探寻勾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句子中,概括时,要将这些词语或句子探寻勾取出来,做好标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探寻勾取法。
例1:【2011年浙江卷第8题】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这一题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探寻文本中提到(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关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句子,并且做好标记,然后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文本中的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等。探寻勾取法操作容易简便,忠于原文,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2.归纳法
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例2:【2010年浙江卷第10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3分)
在这道题中,如果我们仍旧采取探寻勾取法,可能会遗漏信息,导致答案不完整,先分层,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后归纳出要点: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归纳法以摘取法为基础,在罗列文本要点以后,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成句,力求通顺。在归纳分析时,要突破四个方面:抓主语明叙述对象,抓谓语知核心内容,抓状语辨具体条件,抓定语悟精细内涵。
3.紧跟大纲变化步伐,掌握新题型答题技巧
实用类文本阅读由2008年的4道选择题变成2009年的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2010年又进一步变化,变成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2011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分值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12分降为9分,题型也变成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2011年考试说明》中指出实用类、论述类文本考查“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2012年考试说明》对这一点的说明有所变化,变成“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主观题的设题角度可能会有所变化。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紧跟大纲步伐,掌握有可能出现的新题型的答题技巧。
对于这种探究类的提出自己见解的题型该如何解答呢?
(1)心无旁骛,从一而终,自圆其说
就探究对象而言,可能有多个;但是回答题目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深入地进行阐述,并且选择了某一对象,就得围绕某一对象来进行阐述。从探究的观点来说,也有可能有多个,有时观点还正好是对立的,但解答题目时,只能抓住一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选择了某点,就必须紧扣某点来阐述。由态度来说,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无论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都要自圆其说。
(2)明晰答题步骤,条理清晰
说到答题规范,很有些跟段落论证类似。概括地说,是“观点+例子+升华总结”。
首先,要提出主张。也就是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主张。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可以。
其次,要选例证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到原文中去寻找论据;然后分条列举,进行证明。
最后,要总结提升,升华观点。
面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若能综合运用“外围突破法”和“本体突破法”,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归类的具体操作中,必定会有所斩获。或许这些方法在今天看起来不够时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确实高度概括了我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些方法或许是我们最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