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陈庆清

【机构】 (广西容县十里中学)


【正文】  摘 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语文;激发;培养;创新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生长,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充足的养料和及时的修剪。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②,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化的、动态的问题意识,而且不仅是量化上的从少到多,更是质化上的从简到精。
  1、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敢于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质、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提问。因此,语文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自主的交流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尊重学生的提问,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问题,即使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多鼓励、少批评、杜绝嘲讽,构建一个“问比不问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疑”敢问。
  2、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问”
  当前语文课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起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初中生好表现的特点,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语文,感受生活;教师要敏锐地联系发生在学生周围和身边的实际问题,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尽量避免知识内容的枯燥和学习方式的格式化;教师要使学生始终处于存疑的状态,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将学生置于“愤”、“悱”的状态之中,只有学生出现疑惑才能体会到“发”时的惊奇和探究的乐趣,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探索的喜悦,从而乐于提出问题。
  3、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初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涉猎信息的范围较广,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关系,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加之教材所选课文的单一性与复杂性特点,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进而提出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地地精选一些课外类文、美文,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材料⑤,从而加强知识的突出性,典型性,使学生通过自我总结探索,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容要点与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初步敏锐地构建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知有疑”到“处处有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有疑可问、有疑要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4、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他们“留问”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的是“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解决化④。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着问号离开课堂。我们教师并不能保证每堂课都能在四十五分钟内圆满的结束,那么要“押堂”吗?如果下课铃已经响了,那么,我们又何妨让学生将未解决的问题带出课堂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更有助于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世界,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但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M].教育研究,1995.10
  [2]张建华 李卫强.简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3]陶红. 激发问题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J].语文学刊,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