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
【作者】 杨 瑞
【机构】 (新疆塔城市第三小学)
【正文】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价值的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对儿童思想品德及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好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上好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一、凸显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如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器乐曲《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是根据维吾尔族习俗改编的一首儿童歌曲,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欣赏前可让学生先唱唱这首歌曲,然后在聆听器乐曲时可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二、强化节奏训练、改变学习方法
音乐节奏练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个节奏通常需要练很多遍,时间长了,学生对节奏练习便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形象化、趣味化的节奏练习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巾学习音乐。
1.用人物走、跑代替单纯的“dada”练习。如:×× ××— —××— —××××— —×一,训练时让学生:跑跑跑跑止止 跑跑止止 跑跑跑跑止止跑止,通过跑跑、走走、拍拍、踩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氛围中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节奏速度感,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
2.结合语言进行节奏训练。如教学“滴哩哩”时,我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中寻找节奏:××××(快点快点,大家快来);××××(跑过来呀,跑快点呀);××××(唱吧,飞吧);再借助朗读、视谱、拍手、跺脚等动作学欢快、活泼的节奏:××××— —×××— —××××—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习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无味。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了教学要求。
三、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
音乐是人文性的学科,它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应做到:一是进行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操的培养。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具有道德感染的歌曲。如《中国中国我爱你》、《祖国祖国多美丽》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彝家娃娃真幸福》、《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友爱之情;《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小学音乐教材里的每首歌、乐曲都经过了编者精心的挑选和设计,充溢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的刻画了美的人物形象,如《老师最理解我》;有的描绘了美的自然景色,如《三峡柑桔甜又香》、《我的小花园》;有的表达了美的心愿,如《真善美的小世界》、《摘星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美与丑,分辨善与恶,是与非,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
四、增强与学生互动,调整教学方式
音乐课本身就是要做到“寓教于乐”。如果只是提提问题,唱唱歌,那么课堂气氛就显得单调、枯燥,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发挥积极主动性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例如:在歌曲《小松鼠钻树洞》的教学中,由于单调的歌谱教学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就设计了“钻树洞”这一游戏,让同学们充当“树洞和小松鼠”的角色,老师弹旋律,请“小朋友”来找到这条旋律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唱一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学习,并且每个人都能踊跃发言,手都举的高高的,气氛活跃极了,歌谱也很快就掌握了。
五、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乐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时,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如在教《小熊回家》时,学生往往只能浅显地用“高兴”、“愉快”等词概括歌曲的表现情绪,并不能真正地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这时就可以略加语言点拨:“你喜悦时通常会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用舞蹈动作表现;”有的说:“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一曲。”等等。教师再点拨:“那么,请你用这些属于自己的方式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全班学生有的用快乐的歌声来表现,有的用模仿骑马、有的模仿射箭等动作来表现,每个学生都尽情地用各种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置人于快乐的场面之中。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获得精神的愉悦。
一、凸显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如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器乐曲《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是根据维吾尔族习俗改编的一首儿童歌曲,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欣赏前可让学生先唱唱这首歌曲,然后在聆听器乐曲时可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二、强化节奏训练、改变学习方法
音乐节奏练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个节奏通常需要练很多遍,时间长了,学生对节奏练习便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形象化、趣味化的节奏练习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巾学习音乐。
1.用人物走、跑代替单纯的“dada”练习。如:×× ××— —××— —××××— —×一,训练时让学生:跑跑跑跑止止 跑跑止止 跑跑跑跑止止跑止,通过跑跑、走走、拍拍、踩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氛围中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节奏速度感,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
2.结合语言进行节奏训练。如教学“滴哩哩”时,我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中寻找节奏:××××(快点快点,大家快来);××××(跑过来呀,跑快点呀);××××(唱吧,飞吧);再借助朗读、视谱、拍手、跺脚等动作学欢快、活泼的节奏:××××— —×××— —××××—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习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无味。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了教学要求。
三、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
音乐是人文性的学科,它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应做到:一是进行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操的培养。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具有道德感染的歌曲。如《中国中国我爱你》、《祖国祖国多美丽》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彝家娃娃真幸福》、《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友爱之情;《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小学音乐教材里的每首歌、乐曲都经过了编者精心的挑选和设计,充溢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的刻画了美的人物形象,如《老师最理解我》;有的描绘了美的自然景色,如《三峡柑桔甜又香》、《我的小花园》;有的表达了美的心愿,如《真善美的小世界》、《摘星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美与丑,分辨善与恶,是与非,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
四、增强与学生互动,调整教学方式
音乐课本身就是要做到“寓教于乐”。如果只是提提问题,唱唱歌,那么课堂气氛就显得单调、枯燥,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发挥积极主动性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例如:在歌曲《小松鼠钻树洞》的教学中,由于单调的歌谱教学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就设计了“钻树洞”这一游戏,让同学们充当“树洞和小松鼠”的角色,老师弹旋律,请“小朋友”来找到这条旋律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唱一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学习,并且每个人都能踊跃发言,手都举的高高的,气氛活跃极了,歌谱也很快就掌握了。
五、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乐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时,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如在教《小熊回家》时,学生往往只能浅显地用“高兴”、“愉快”等词概括歌曲的表现情绪,并不能真正地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这时就可以略加语言点拨:“你喜悦时通常会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用舞蹈动作表现;”有的说:“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一曲。”等等。教师再点拨:“那么,请你用这些属于自己的方式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全班学生有的用快乐的歌声来表现,有的用模仿骑马、有的模仿射箭等动作来表现,每个学生都尽情地用各种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置人于快乐的场面之中。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谛,获得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