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

【作者】 付鑫华

【机构】 (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塘龙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兴教资源配置、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力抓手,必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教师;交流轮岗;完善
  一、什么是教师交流轮岗
  教师轮岗始于2014年9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这一文件,按照文件的精神,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里,只是说明了教师交流轮岗的好处,并没有定义。从定义的角度来看,教师交流轮岗是为了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与管理队伍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很发展而实行的城乡学校之间、优质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与管理干部相互交流、岗位互换的一种制度。
  二、为什么要实行交流轮岗
  大的背景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确实是一种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看到了教育的实质问题,但我以为,除了这个大的背景,从教师的层面,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1.教师长期在某一地方工作,职业倦怠感严重,适当换换工作环境,或者换一些同事,会有新鲜感。一般而言,一个人几十年在一所学校,面对同样环境、基本不变的同事,激情会逐渐消磨,倦怠却日渐滋生,就是一种必然。一旦实行了交流与轮岗,在新的环境下,人会重新产生工作的激情、创业的欲望。
  2.部分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教师视野狭窄,安于现状。特别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教师长期与外界隔绝(这既有环境和外部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夜郎自大,自以为“老子就天下第一”,一旦有了交流轮岗,就会打破天花板效应。
  三、怎样交流轮岗
  目前,关于交流轮岗,已经有如下的方式:
  1.定期交流。即规定一定的期限,城乡之间、薄弱与优质学校之间的教师,在几年之内(一般是1-2年),在交流学校中工作学习,交流期满,回到原学校。
  2.跨校竞聘。学校将教师岗位需求公布出来,其他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去竞聘,竞聘成功之后,可以在竞聘学校工作。
  3.学区一体化管理。在县域内,划定学区,学区之内的教师打破编制限制,实行一体管理。
  4.县管校聘。有的步子比较大的地区,直接将教师的编制收归县教育局,设立教师发展管理中心,各学校根据需求,到教师发展管理中心招聘符合岗位要求的教师,如成都的温江、邛崃等地,其经验被全国同行借鉴。
  四、完善法律法规
  教育法规要明确教师交流的内容。日韩等国都以法律形式将教师定期交流纳入公务员人事流动的范畴,以法律强制力保证教师出于职业义务参与教师交流。建议尽快修改《教师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教师交流的法律强制力。比如,规定教师交流的内容和程序、交流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违背教师交流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五、健全政策设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教师交流专门机构,分析教师队伍编制、分布、结构等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研制教师交流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落实到校到人。健全教师交流政策设计,细化实施措施和步骤,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教师交流,增强交流实效。
  六、完善双向交流路径和方式
  教师交流要实行双向交流,既要“以优扶弱”,又要“催弱学优”。来自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交流教师可先在流入学校跟岗学习、教研、听课、师徒结对,适应流入学校教学环境、理念方法后再开展课堂教学。针对乡村学校缺乏计算机、英语、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情况,基于“县管校用”政策,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巡回走教”政策,明确津贴和课酬等激励措施,统筹招聘一批紧缺学科教师担任乡村学校“岗位人”而非“学校人”,统一安排他们在乡村学校巡回走教;鼓励在城区学校任教的紧缺学科教师交流到乡村学校任兼职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或省级优秀教师可由县(区)统一调配,每年交流到一所薄弱或乡村学校,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七、构建考核机制
  交流教师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表现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下转第105页)(上接第103页)原则。考核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考核内容涉及德、能、勤、绩、廉,如遵守师德规范,具有较强事业心和团队意识;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探究教学新理念新方法;遵守工作和考勤制度,认真承担学科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在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不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不从事有偿家教等。考核办法兼顾定量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包括出勤率、工作量、评议结果、教学成绩,以及集体备课、学校活动次数等;定性考核包括教师基本素质能力,如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学风格有特色等。学期考核不合格的交流教师,对其学年度考核认定不合格,视为未完成教师交流任务,其当学年交流经历不能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等优先考虑的依据。
  八、强化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
  一是设立教师交流专项资金。该资金由省级教育、财政等部门统筹保障,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交流教师的绩效工资、交通食宿通信等津贴补贴、乡村学校和边远学校补贴、年度考核奖等。
  二是完善职务职称晋升政策。对参与交流满3年的教师,须根据其意愿或申请优先任(聘)用为校长(副校长)或优先评为县(区)级及以上名校长。申报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若参与交流1年以上且表现突出,应不受原校职称比例限制,并根据交流年限优先评聘;对交流到乡村或薄弱学校满3年的教师,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考核,其中表现突出者,在原有职称基础上晋升一个职称等级。
  三是健全评先评优机制。教师交流期间,要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定期进行专项表彰,对交流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教师参加县(区)级以上评优表彰,或参评县(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须有1年以上乡村或薄弱学校的教师交流经历且表现突出,长期在乡村或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除外;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县(区)级以上名师,须有在乡村或薄弱学校满3年的教师交流经历且表现突出,长期在乡村或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除外。
  四是完善待遇保障机制。保障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按乡村学校、边远学校和薄弱学校及村小和教学点的环境、交通、生活条件差异,对交流到这些学校的教师分梯度定期支付差别化绩效工资、交通食宿通信等津贴补贴和乡村学校、边远学校补贴,其年度考核奖不低于城镇学校、优质学校、中心学校教师年度考核奖的2至3倍;优先资助交流到这些学校的名优教师设立工作室。国培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首先保障有意愿参训的交流教师参加。改善交流教师住房条件,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优先保障交流教师使用;将参与交流满3年且有住房困难的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
  五是加强人文关怀。首先,给予交流教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交流教师可尝试灵活多样的交流方法,如示范课、共同备课、指导教研等活动。其次,引导交流教师尽快适应流入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交流教师上岗前要加强教学观念、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引导到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的交流教师先跟岗学习,适应后再顶岗任教。再其次,充分关照交流教师的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城乡间教师交流期限可视距离设定,但不少于1年;交流教师在假期外若不影响教学可享受一定时间的机动探亲假;参与交流的名师可享受一次年度学术休假;交流教师的子女优先在县(区)优质中小学就读。
  总之,好的思想,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和配套的策略来支持,不然,就只会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