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龙里县湾滩河镇高效生态农业园区 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调研报告
【作者】 陈光斌
【机构】 (贵州省中共龙里县委党校)
【正文】我县湾滩河镇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势相对平坦等优势,在省、州、县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正确指导下,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纳入贵州省“五个100”工程,2015年全省农业园区年终绩效考评中位列第13。县委党校经过实地考察、会议研究,认为湾滩河镇生态农业园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于2014年正式授牌作为我县三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之一,近两年来,我校组织多期培训班学员到基地实地考察,基地在提高干部创新意识,激发干部创业热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基地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地基本概况
园区位于龙里县南部,核心区距县城40公里,辖湾寨乡、羊场镇、草原乡、摆省乡等4个乡镇46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现有耕地面积12.25万亩,园区总人口5.692万人(其中核心区1.4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5万人。
园区总体规划于2013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其功能定位为:全国特色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黔中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施区。并以核心区为重点在主要区域形成“12124”的总体空间布局即“一核、两区、一环、两带、四大业态”。一核:核心区;两区:拓展区、辐射区;一环: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环;两带: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生态观光旅游风情带;四大业态: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同时根据总体空间布局和产业特点,将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技核心服务园区、布依风情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优质蔬菜种植示范区和园区景观轴重点项目区,共7个板块。园区规划面积430 km2,64.5万亩,其中:核心区1.54万亩,拓展区2.8万亩,辐射区60.3万亩,耕地面积12.25万亩,其中:核心区1.22万亩,拓展区1.5万亩,辐射区9.53万亩。2013-2016年发展目标5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拓展区1万亩,辐射区3万亩。园区主导产业为蔬菜产业,辅助产业生猪养殖、林下养禽、刺梨种植。
2015年,园区完成投资88663万元,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复种面积达6万亩,总产值超过10.2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74元。
二、 基地建设情况
(一) 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完成高标准种植基地1.32万亩,其中:核心区1.12万亩,湾寨乡4600亩,羊场完成6600亩,拓展区0.2万亩,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区2个。二是入驻企业17家,其中注册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三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注册资金2600万元,入社成员1315人,带动农户3200多户;四是三品认证3个;五是配备农技人员84人,培训从业人员300名;六是建设病虫监测防治点60个,小气候观测站1个,动物防疫室4个,占计划的100%;商品化率达85%以上;投资计划完成10485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7244.4万元,园区融资贷款10119万元,销售收入达31423万元,销售利润达25139万元。七是建设沟渠管网64.48公里、提升主干道9.7公里,建设通村公路和运输便道40余公里,建设钢架大棚1000亩,5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260亩13万平方米,建成智能集约育苗中心9000平方米,其中新建20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5000万株以上,建成日打冷100吨的冷库一个,新建移动式冷藏库1个,在建1000吨冷链物流中心一个。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79115万元,签约到位资金68939万元。八是加工物流园区农资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建成,预计明年投入使用。综合展贸区展贸楼及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年内完工,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建成展示厅450平,配套沙盘、展示灯箱、产品展示柜、办公室投入使用,投入30万完成园区大门建设。
(二)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整合多方面资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园区引灌工程、路网建设、水电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路网建设:投入6000余万元完成核心区草原-湾寨、羊场-江比等21公里主干道油路(水泥路)改造工程,完成场坝至毛栗、羊场至联合、羊场至和平等支线公路建设,实现园区交通枢纽互联互通。
园区饮灌工程:示范区已投入各类水利项目资金1.02亿元,其中水利部门投入项目资金7100万元,建设内容涉及灌溉、防洪、排涝、机耕路及生产便道、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人畜饮水、水利自动化信息化等各个方面。示范区饮水主要以白岩冲水库和摆绒水库为水源,通过羊场水厂、湾寨水厂进行管网延伸,覆盖湾滩河镇新营村、走马村、和平村、翠微村、摆勺村、场坝村、毛栗村、甲摆村等11村2.2万余人,管网入户达率100%,涉及贫困户440户数1203人口。
完成沟渠(管网)71千米,机耕道42千米,喷滴灌设施67千米,蓄水池容积2700立方米,改造水泵站8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和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5300万元,完成1.93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配套设施:完成4000平方米文格温室建设;完成丰盛养殖场标准圈舍36栋2万平方米和1000立方米沼气池建设。
数据中心:按照省级重点培训机构的规划设计标准,规划会议培训中心3个,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办公及实训教室30个,住宿标间31间,可接纳住宿100人以上。餐厅设包间5间,大厅可接待200余人同时就餐。另设湾滩河农业园区大数据展示中心及检测中心,是园区干部实训的理想基地。现项目装修基本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三、 基地特色
(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该基地所在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271天,年降雨量1069.5MM,平均海拔1280M,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龙里粮仓”、“万亩大坝”、“玉米之乡”的美誉。
(二) 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聚居在湾滩河镇这篇土地上主要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近年来该镇主抓布依族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着重开发了走马村寨——孔雀布依风情园,这里依山傍水,景色怡人;规划了1200米的布依文化长廊,并建立了孔雀寨布依文化陈列室;重点开发布依族节庆旅游资源,先后举办了九届“七月七布依情歌节”,吸引五湖四海爱好者上万人齐聚孔雀,提高了湾滩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 特色种植、养殖项目
园区主导产业为蔬菜产业,辅助产业生猪养殖、林下养禽、刺梨种植,先后引进云南伟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丰泰农产品有限公司、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龙头企业,带动园区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1. 蔬菜产业
通过近三年的培育,园区主导产业-蔬菜产业,从2010年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含复种),总产量9万吨,总产值2.25亿元,核心区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小黑眉豌豆尖、长辣七号辣椒等为主的主推品种体系,制定了主推品种的生产标准,豌豆尖单季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取得了全国市场的定价权,产品主要目标市场为粤港澳地区,3万亩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建立了350多个品种的种子资源库,为主导产业的扩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中贵州丰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商品蔬菜种植示范区,种植面积290亩,秋冬季主要种植品种为豌豆尖,夏春季主要种植生菜。产品主要出口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市场。这个区域的土地全部统一流转和确权,今年4-6月份整合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300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全部安装喷灌设施。整个示范区域蔬菜种植总产量预计达到7.5万公斤,总产值230万元。每年可以提供近1万个务工工天,增加务工收入近80万元。
2.生猪养殖
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5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特色养殖企业—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拥有2个实用新型专利。
公司现有各类标准化猪舍及配套附属设施15000余m2、2000 m3沼气工程,安装200K.WS纯沼气发电机组一台套。年可出栏生猪约3万头,公司目前总资产约3800万元。公司与湾滩河镇万亩供“港澳、两广”的优质蔬菜基地相配套,形成龙里县湾寨乡“猪—沼—菜”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打造完成丰泰公司1500亩土地平整及喷滴灌蔬菜基地、200亩西兰花出口示范基地和4000只竹鼠养殖基地建设,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良性循环现代农业的典范。
3.文格玻璃温室大棚
文格玻璃温室大棚集商品种植、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参观学习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科技种植示范将园区的发展带入科学化、现代化轨道。该项目总投资572万元,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从2014年8月份开始启动,目前项目建筑部分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外部绿化,内部正在进行栽种配套设施安装。
4.综合展贸服务区和加工物流园
项目总规划占地123.39亩,规划建设交易配送区、管理中心、农资交易中心、交易市场、净菜配送中心、仓库、服务中心、冷库、办公楼、宿舍等。目前项目完成场平87000平方米。其中农资交易中心、交易市场项目7月开工建设,农资交易中心正在实施地梁施工,交易市场正在安装钢构预埋件、浇筑地梁、制作钢结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万元。该项目计划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四、 师资队伍建设
为配合我县干部教育培训,我校安排了教师陈光斌和兰英负责该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教员,同时聘请了熊安平、杨朝慧和岳静等农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该基地的培训教师。熊安平(男,现任湾滩河镇党委书记),有着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杨朝慧老师(女,贵州龙里人)现任湾滩河镇政府镇长,擅长蔬菜种植技术与园区管理,长期从事果蔬相关专业技术管理,从业经验丰富;岳静(男,贵州龙里人),牧医专业出生,投身农业事业长达24年,长期从事农牧工作;并且邀请各企业负责人作为兼职讲师,组成了较完备的师资队伍。
五、 课程开发情况
围绕该基地的资源特色,我校设置了理论教学课程——《湾滩河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介绍湾滩河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目前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温室大棚无土栽培、助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展贸区和加工物流园等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特别是湾滩河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2015年组织县直机关股级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等多期培训班学员到该基地实地考察。通过理论讲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员了解目前农业发展的前沿,开阔学员视野;同时帮助学员了解近年来我县湾滩河农业园区建设的成效,激发学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六、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政府引领“扶持”
行政区划调整后,按照“镇园合一”的要求,成立龙里县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统筹园区的规划、投入,理顺服务体制、机制。一是抓规划扶持。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龙里县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进行提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的要求进行规划,并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评审,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二是抓服务扶持。镇建立班子联系园区、联系企业、联系项目制度,选派20余名技术骨干,作为“快递干部”、重点项目特派员、小康驻村工作队员入园区服务企业、群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基地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抽派30余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园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农户技术水平。三是抓政策扶持。先后制定《龙里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龙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名特优农产品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大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园区主导产业链上各环节对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产业链越来越完整,并不断向精、深、优延伸。四是抓少数民族特色党建。实施湾滩河镇园区党建“134工程”。“1”即,结合园区产业特点,构建“1+X”党组织设置模式;“3”即,着力打造3个示范基地;“4”即,构建4同型园区基层党组织。园区村毛栗寨是我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自然寨,总人口89户512人,党员12人,在春节及重要节假日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斗鸡、斗鸟、唱花灯、书法比赛等。结合我镇在党组织中和党员中开展的“双评动态量化”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党员热爱家园、热心公益、热诚服务回馈社会的党性意识。二是结合农业产业和园区建设实际,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帮扶项目捆绑、脱壳资金整合、增收产业飞地等集体经济增收发展模式,确保空壳村年均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面脱壳。三是突出党组织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党建“七个一”工程,结合少数民族习惯抓党员教育、活动抓组织活力、风俗抓社会管理。深入实施园区党建“134工程”,推动“两带两增奔小康”活动创建,实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活力体现在推动发展上。四是围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以学习先进理念、学习惠农政策、学习技能技术、改变落后思想、改革陈规陋习、改进经营管理、争当新型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改一争当”活动,强化贫困群众脱贫主体责任。
通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园区主导产业——蔬菜产业,从2010年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6万亩(含复种),总产值超10亿元,核心区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小黑眉豌豆尖、长辣七号辣椒等为主的系列主推品种体系,制定了主推品种的生产标准,建立了350多个品种的种子资源库,豌豆尖单季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产品主要目标市场为沿海及港澳地区,3万亩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为主导产业的扩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多主体积极参与
园区主体活跃,企业、合作社、大户成园区主体,带动园区发展。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力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带动示范区发展,先后引进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香港丰泰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企业以及大户入驻园区,成为继政府投入、项目推动后带动园区发展的新引擎。现园区内入驻企业18家,其中种植蔬菜企业10家,注册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规模种植蔬菜30亩以上的大户200多户,通过企业大户带动,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因地制宜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做好引导兴办、扶持发展、保护权益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为特色的“五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园区组建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9家,注册资金1082.25万元,入社成员6796人,带动农户6000户以上。实现了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的。企业大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群众的生产经营观念逐步转变,开始从传统种养业向现代种养业发展,许多农户由过去的反对种、不愿种、被动种向试着种、主动种、规模种的转变,300多户种养殖科技示范户成为普及现代科技的二传手。
三是涌现一批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队伍。目前,园区培养科技示户80余户,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50多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分别种植50-150亩的蔬菜,并且还培训指导农户种植技术,收购周边农户的蔬菜进行销售,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市场拓展“激活”
一是开拓农超对接激活。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原则,利用毗邻贵阳、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各大超市、省直机关对接,目前,园区生产的蔬菜已经直供贵阳北京华联、沃尔玛等超市,直供省委办公厅、冠洲宾馆、省财政厅、省统计局、贵阳国际机场等多个机关食堂,实现了农超对接,走上贵州省直机关的“餐桌”。二是挖掘优势资源,开拓港澳市场“激活”。挖掘龙里独特传统优势的豌豆尖资源,加工成豆贝,在原来贵阳、北京、上海等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了香港、澳门等地市场,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示范区正成为贵阳乃至两广的“菜园子”。市场的拓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如今园区仅豌豆尖一个品种种植面积就达10000余亩。
(四)品牌创建“助推”
一是特色品牌助推。着力抓好品牌创建,完善质量监测体系,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农产品交易会进行宣传推介,打造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打响特色产品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园区内1.2万亩土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豌豆尖、番茄等6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无公害蔬菜“无须豌豆尖”、“龙里蕨菜”在寿光蔬菜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农产品”荣誉称号,成功注册“湾滩河”系列农产品等品牌商标。二是标准统一助推。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按照“五化五统一”的标准要求(“五化”即: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化、管理程序化、产品绿色化、销售规模化,“五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质量监测、统一包装品牌、统一市场销售),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五)运作模式“创新”
总结和推广先进的产业组织运作模式和种植模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谱写黔中农业产业发展新篇章的“龙里模式”正在形成。
一是总结并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这些组织运作模式的推广,使产业链上各环节对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生产、销售、农资供应各环节各司其职,企业从基地解脱出来,农户不再为市场担忧,合作社成为连接基地(农户)和企业(市场)的纽带,使各环节更专业,取得更好的效益,达到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格局,较好地带动基地的规模发展。二是因地制宜推广“菜-菜-菜”、“菜-稻-菜”、“果-菜-菜”、“烟-菜-菜”等多种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多的效益,平均年亩产值大幅提高,最多的能种6季蔬菜,亩年产值3万多元。
(六)基础设施“配套”
投入6000万余元完成主干道14.2公里,通村公路20.9公里,完成规划目标主干道10公里、通村公路15公里的120%,2015年新增30公里,形成园区内部及对外接通的交通枢纽。坚持“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各尽其力、共享成果”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农业土地开发项目、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5300多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340亩,完成主干道14.2公里,沟渠(管网)56千米,蓄水池容积4300立方米,喷滴灌设施100千米,改造水轮泵站8座、完成渠系建筑物603座,桥涵36座,过桥沟板30块,农机下田口15座。建成蔬菜种植大棚3365个466659平方米、喷(滴)灌设施1500亩,“猪-沼-菜”循环农业水肥一体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栏4万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并投产,建成1200立方米沼气池并投入使用。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园区内耕地灌溉、排涝,为企业和园区解决了后顾之忧。
七、 基地建设的困难与不足
1.资金不足。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基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目前各级财政对园区建设的投入总体上规模还比较小,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能够用于基地设施设备建设和管理的费用更加有限,且没有建立起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后期的基地设施设备维护和完善的经费没有保障。
2.人才缺乏。目前该基地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设施设备和较大规模、独具特色的农业种养殖项目,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3.资源利用问题。湾滩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接待设施即将建成,建成后可容纳100名学员同时就餐、住宿、培训,我县每年主体班、短期班12期左右,同时要兼顾其他省内外考察点,仅依靠我县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一、 基地基本概况
园区位于龙里县南部,核心区距县城40公里,辖湾寨乡、羊场镇、草原乡、摆省乡等4个乡镇46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现有耕地面积12.25万亩,园区总人口5.692万人(其中核心区1.4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5万人。
园区总体规划于2013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其功能定位为:全国特色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黔中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施区。并以核心区为重点在主要区域形成“12124”的总体空间布局即“一核、两区、一环、两带、四大业态”。一核:核心区;两区:拓展区、辐射区;一环:立体循环农业发展环;两带: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生态观光旅游风情带;四大业态: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同时根据总体空间布局和产业特点,将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技核心服务园区、布依风情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优质蔬菜种植示范区和园区景观轴重点项目区,共7个板块。园区规划面积430 km2,64.5万亩,其中:核心区1.54万亩,拓展区2.8万亩,辐射区60.3万亩,耕地面积12.25万亩,其中:核心区1.22万亩,拓展区1.5万亩,辐射区9.53万亩。2013-2016年发展目标5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拓展区1万亩,辐射区3万亩。园区主导产业为蔬菜产业,辅助产业生猪养殖、林下养禽、刺梨种植。
2015年,园区完成投资88663万元,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复种面积达6万亩,总产值超过10.2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74元。
二、 基地建设情况
(一) 建设进展情况
一是完成高标准种植基地1.32万亩,其中:核心区1.12万亩,湾寨乡4600亩,羊场完成6600亩,拓展区0.2万亩,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区2个。二是入驻企业17家,其中注册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三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注册资金2600万元,入社成员1315人,带动农户3200多户;四是三品认证3个;五是配备农技人员84人,培训从业人员300名;六是建设病虫监测防治点60个,小气候观测站1个,动物防疫室4个,占计划的100%;商品化率达85%以上;投资计划完成10485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7244.4万元,园区融资贷款10119万元,销售收入达31423万元,销售利润达25139万元。七是建设沟渠管网64.48公里、提升主干道9.7公里,建设通村公路和运输便道40余公里,建设钢架大棚1000亩,5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260亩13万平方米,建成智能集约育苗中心9000平方米,其中新建20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5000万株以上,建成日打冷100吨的冷库一个,新建移动式冷藏库1个,在建1000吨冷链物流中心一个。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79115万元,签约到位资金68939万元。八是加工物流园区农资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建成,预计明年投入使用。综合展贸区展贸楼及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年内完工,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建成展示厅450平,配套沙盘、展示灯箱、产品展示柜、办公室投入使用,投入30万完成园区大门建设。
(二)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整合多方面资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园区引灌工程、路网建设、水电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路网建设:投入6000余万元完成核心区草原-湾寨、羊场-江比等21公里主干道油路(水泥路)改造工程,完成场坝至毛栗、羊场至联合、羊场至和平等支线公路建设,实现园区交通枢纽互联互通。
园区饮灌工程:示范区已投入各类水利项目资金1.02亿元,其中水利部门投入项目资金7100万元,建设内容涉及灌溉、防洪、排涝、机耕路及生产便道、水土保持、水生态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人畜饮水、水利自动化信息化等各个方面。示范区饮水主要以白岩冲水库和摆绒水库为水源,通过羊场水厂、湾寨水厂进行管网延伸,覆盖湾滩河镇新营村、走马村、和平村、翠微村、摆勺村、场坝村、毛栗村、甲摆村等11村2.2万余人,管网入户达率100%,涉及贫困户440户数1203人口。
完成沟渠(管网)71千米,机耕道42千米,喷滴灌设施67千米,蓄水池容积2700立方米,改造水泵站8座。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和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5300万元,完成1.93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配套设施:完成4000平方米文格温室建设;完成丰盛养殖场标准圈舍36栋2万平方米和1000立方米沼气池建设。
数据中心:按照省级重点培训机构的规划设计标准,规划会议培训中心3个,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办公及实训教室30个,住宿标间31间,可接纳住宿100人以上。餐厅设包间5间,大厅可接待200余人同时就餐。另设湾滩河农业园区大数据展示中心及检测中心,是园区干部实训的理想基地。现项目装修基本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三、 基地特色
(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该基地所在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271天,年降雨量1069.5MM,平均海拔1280M,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龙里粮仓”、“万亩大坝”、“玉米之乡”的美誉。
(二) 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聚居在湾滩河镇这篇土地上主要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近年来该镇主抓布依族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着重开发了走马村寨——孔雀布依风情园,这里依山傍水,景色怡人;规划了1200米的布依文化长廊,并建立了孔雀寨布依文化陈列室;重点开发布依族节庆旅游资源,先后举办了九届“七月七布依情歌节”,吸引五湖四海爱好者上万人齐聚孔雀,提高了湾滩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 特色种植、养殖项目
园区主导产业为蔬菜产业,辅助产业生猪养殖、林下养禽、刺梨种植,先后引进云南伟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丰泰农产品有限公司、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龙头企业,带动园区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1. 蔬菜产业
通过近三年的培育,园区主导产业-蔬菜产业,从2010年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含复种),总产量9万吨,总产值2.25亿元,核心区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小黑眉豌豆尖、长辣七号辣椒等为主的主推品种体系,制定了主推品种的生产标准,豌豆尖单季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取得了全国市场的定价权,产品主要目标市场为粤港澳地区,3万亩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建立了350多个品种的种子资源库,为主导产业的扩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中贵州丰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商品蔬菜种植示范区,种植面积290亩,秋冬季主要种植品种为豌豆尖,夏春季主要种植生菜。产品主要出口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市场。这个区域的土地全部统一流转和确权,今年4-6月份整合石漠化治理项目资金300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全部安装喷灌设施。整个示范区域蔬菜种植总产量预计达到7.5万公斤,总产值230万元。每年可以提供近1万个务工工天,增加务工收入近80万元。
2.生猪养殖
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5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特色养殖企业—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拥有2个实用新型专利。
公司现有各类标准化猪舍及配套附属设施15000余m2、2000 m3沼气工程,安装200K.WS纯沼气发电机组一台套。年可出栏生猪约3万头,公司目前总资产约3800万元。公司与湾滩河镇万亩供“港澳、两广”的优质蔬菜基地相配套,形成龙里县湾寨乡“猪—沼—菜”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打造完成丰泰公司1500亩土地平整及喷滴灌蔬菜基地、200亩西兰花出口示范基地和4000只竹鼠养殖基地建设,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良性循环现代农业的典范。
3.文格玻璃温室大棚
文格玻璃温室大棚集商品种植、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参观学习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科技种植示范将园区的发展带入科学化、现代化轨道。该项目总投资572万元,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从2014年8月份开始启动,目前项目建筑部分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外部绿化,内部正在进行栽种配套设施安装。
4.综合展贸服务区和加工物流园
项目总规划占地123.39亩,规划建设交易配送区、管理中心、农资交易中心、交易市场、净菜配送中心、仓库、服务中心、冷库、办公楼、宿舍等。目前项目完成场平87000平方米。其中农资交易中心、交易市场项目7月开工建设,农资交易中心正在实施地梁施工,交易市场正在安装钢构预埋件、浇筑地梁、制作钢结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万元。该项目计划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四、 师资队伍建设
为配合我县干部教育培训,我校安排了教师陈光斌和兰英负责该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教员,同时聘请了熊安平、杨朝慧和岳静等农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该基地的培训教师。熊安平(男,现任湾滩河镇党委书记),有着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杨朝慧老师(女,贵州龙里人)现任湾滩河镇政府镇长,擅长蔬菜种植技术与园区管理,长期从事果蔬相关专业技术管理,从业经验丰富;岳静(男,贵州龙里人),牧医专业出生,投身农业事业长达24年,长期从事农牧工作;并且邀请各企业负责人作为兼职讲师,组成了较完备的师资队伍。
五、 课程开发情况
围绕该基地的资源特色,我校设置了理论教学课程——《湾滩河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介绍湾滩河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目前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温室大棚无土栽培、助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展贸区和加工物流园等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特别是湾滩河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2015年组织县直机关股级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等多期培训班学员到该基地实地考察。通过理论讲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员了解目前农业发展的前沿,开阔学员视野;同时帮助学员了解近年来我县湾滩河农业园区建设的成效,激发学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六、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政府引领“扶持”
行政区划调整后,按照“镇园合一”的要求,成立龙里县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统筹园区的规划、投入,理顺服务体制、机制。一是抓规划扶持。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龙里县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进行提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的要求进行规划,并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评审,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二是抓服务扶持。镇建立班子联系园区、联系企业、联系项目制度,选派20余名技术骨干,作为“快递干部”、重点项目特派员、小康驻村工作队员入园区服务企业、群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基地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抽派30余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园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和农户技术水平。三是抓政策扶持。先后制定《龙里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龙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名特优农产品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大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园区主导产业链上各环节对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产业链越来越完整,并不断向精、深、优延伸。四是抓少数民族特色党建。实施湾滩河镇园区党建“134工程”。“1”即,结合园区产业特点,构建“1+X”党组织设置模式;“3”即,着力打造3个示范基地;“4”即,构建4同型园区基层党组织。园区村毛栗寨是我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自然寨,总人口89户512人,党员12人,在春节及重要节假日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斗鸡、斗鸟、唱花灯、书法比赛等。结合我镇在党组织中和党员中开展的“双评动态量化”活动、“两学一做”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党员热爱家园、热心公益、热诚服务回馈社会的党性意识。二是结合农业产业和园区建设实际,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帮扶项目捆绑、脱壳资金整合、增收产业飞地等集体经济增收发展模式,确保空壳村年均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面脱壳。三是突出党组织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党建“七个一”工程,结合少数民族习惯抓党员教育、活动抓组织活力、风俗抓社会管理。深入实施园区党建“134工程”,推动“两带两增奔小康”活动创建,实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活力体现在推动发展上。四是围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以学习先进理念、学习惠农政策、学习技能技术、改变落后思想、改革陈规陋习、改进经营管理、争当新型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改一争当”活动,强化贫困群众脱贫主体责任。
通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园区主导产业——蔬菜产业,从2010年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6万亩(含复种),总产值超10亿元,核心区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小黑眉豌豆尖、长辣七号辣椒等为主的系列主推品种体系,制定了主推品种的生产标准,建立了350多个品种的种子资源库,豌豆尖单季种植面积达10000亩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产品主要目标市场为沿海及港澳地区,3万亩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带已经形成,为主导产业的扩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多主体积极参与
园区主体活跃,企业、合作社、大户成园区主体,带动园区发展。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力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带动示范区发展,先后引进贵州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香港丰泰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企业以及大户入驻园区,成为继政府投入、项目推动后带动园区发展的新引擎。现园区内入驻企业18家,其中种植蔬菜企业10家,注册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规模种植蔬菜30亩以上的大户200多户,通过企业大户带动,蔬菜、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因地制宜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做好引导兴办、扶持发展、保护权益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为特色的“五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园区组建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9家,注册资金1082.25万元,入社成员6796人,带动农户6000户以上。实现了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的。企业大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群众的生产经营观念逐步转变,开始从传统种养业向现代种养业发展,许多农户由过去的反对种、不愿种、被动种向试着种、主动种、规模种的转变,300多户种养殖科技示范户成为普及现代科技的二传手。
三是涌现一批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队伍。目前,园区培养科技示户80余户,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50多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分别种植50-150亩的蔬菜,并且还培训指导农户种植技术,收购周边农户的蔬菜进行销售,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市场拓展“激活”
一是开拓农超对接激活。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原则,利用毗邻贵阳、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各大超市、省直机关对接,目前,园区生产的蔬菜已经直供贵阳北京华联、沃尔玛等超市,直供省委办公厅、冠洲宾馆、省财政厅、省统计局、贵阳国际机场等多个机关食堂,实现了农超对接,走上贵州省直机关的“餐桌”。二是挖掘优势资源,开拓港澳市场“激活”。挖掘龙里独特传统优势的豌豆尖资源,加工成豆贝,在原来贵阳、北京、上海等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了香港、澳门等地市场,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示范区正成为贵阳乃至两广的“菜园子”。市场的拓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如今园区仅豌豆尖一个品种种植面积就达10000余亩。
(四)品牌创建“助推”
一是特色品牌助推。着力抓好品牌创建,完善质量监测体系,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农产品交易会进行宣传推介,打造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打响特色产品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目前,园区内1.2万亩土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豌豆尖、番茄等6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无公害蔬菜“无须豌豆尖”、“龙里蕨菜”在寿光蔬菜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农产品”荣誉称号,成功注册“湾滩河”系列农产品等品牌商标。二是标准统一助推。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按照“五化五统一”的标准要求(“五化”即: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化、管理程序化、产品绿色化、销售规模化,“五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质量监测、统一包装品牌、统一市场销售),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五)运作模式“创新”
总结和推广先进的产业组织运作模式和种植模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谱写黔中农业产业发展新篇章的“龙里模式”正在形成。
一是总结并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这些组织运作模式的推广,使产业链上各环节对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生产、销售、农资供应各环节各司其职,企业从基地解脱出来,农户不再为市场担忧,合作社成为连接基地(农户)和企业(市场)的纽带,使各环节更专业,取得更好的效益,达到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格局,较好地带动基地的规模发展。二是因地制宜推广“菜-菜-菜”、“菜-稻-菜”、“果-菜-菜”、“烟-菜-菜”等多种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多的效益,平均年亩产值大幅提高,最多的能种6季蔬菜,亩年产值3万多元。
(六)基础设施“配套”
投入6000万余元完成主干道14.2公里,通村公路20.9公里,完成规划目标主干道10公里、通村公路15公里的120%,2015年新增30公里,形成园区内部及对外接通的交通枢纽。坚持“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各尽其力、共享成果”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农业土地开发项目、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5300多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340亩,完成主干道14.2公里,沟渠(管网)56千米,蓄水池容积4300立方米,喷滴灌设施100千米,改造水轮泵站8座、完成渠系建筑物603座,桥涵36座,过桥沟板30块,农机下田口15座。建成蔬菜种植大棚3365个466659平方米、喷(滴)灌设施1500亩,“猪-沼-菜”循环农业水肥一体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丰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栏4万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并投产,建成1200立方米沼气池并投入使用。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园区内耕地灌溉、排涝,为企业和园区解决了后顾之忧。
七、 基地建设的困难与不足
1.资金不足。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基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目前各级财政对园区建设的投入总体上规模还比较小,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能够用于基地设施设备建设和管理的费用更加有限,且没有建立起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后期的基地设施设备维护和完善的经费没有保障。
2.人才缺乏。目前该基地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设施设备和较大规模、独具特色的农业种养殖项目,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3.资源利用问题。湾滩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接待设施即将建成,建成后可容纳100名学员同时就餐、住宿、培训,我县每年主体班、短期班12期左右,同时要兼顾其他省内外考察点,仅依靠我县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