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王 花

【机构】 (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作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形成脉络,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促使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使用信息技术可拓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使重点内容突出,难点问题巧妙突破,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数学实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性”;“趣”而“实”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动技术或一对一的学习终端,方便地通过获得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学习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挥动静结合的优势,更好地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有效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理论,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趣”而“实”。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利用信息技术将得到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数学课本知识有时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有趣的、探究性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动手动脑,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参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趣”而“实”,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的探究活动,要使学生感到有趣,乐于接受并且愿意去玩这个游戏,要尽量运用游戏自身的“魅力”或“魔力(内在美)”去激发学生试玩的积极性。
  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教师可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动画、视频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在教学《等量替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等量替换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呢?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录像,提出问题:“曹冲要称大象的重量,那他为什么去称石头的重量呢?”这个故事学生熟悉,既能吸引学生,又紧扣本课主题,这个故事就为本节课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易性。设计的探究活动要求简单易记,表述明白易懂。游戏从总体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考虑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同时,游戏不受人数的过分限制,大家都可以一起玩,一起乐,一块学。
  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借助PPT动画视频,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前面有教师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接着说下去)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①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照此唱下去,能唱完吗?
  ②你能用字母来概括整首儿歌吗?
  这是大家小时候很喜欢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倍增,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了,数学课堂自然也被激活了。
  三、生活性。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探究性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玩中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随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教学效果很好。 
  四、开放性。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些不能指向一种结果,而要像“魔方”那样有很多答案,这样,就能让不同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由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一般需要学生去观察、试验、分析、类比、归纳、猜测、综合、验证,所以它们更接近生活问题解决。 
  例如在学习《数图形的学问》一课时,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和学生在白板上画图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边画边讲,结合课件,动态呈现思维的详细过程。在思维的生长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在这一相互的过程中充分地辨析,思维层层递进,由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达另一个高度。
  五、拓展性。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探究性活动能进阶拔高,具有发展余地,可以引发学生去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不断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起挑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获得某一阶段的成功后,攀向新的高度,并不断探究。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先解决“2件上衣与3条裤子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求出有6种搭配方法,再加一条裤子,通过对比,算一算得到有8种不同的方法,顺势拓展提高,如果有3个景点,分别是天安门、天坛和长城,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参观顺序?课件播放3个景点的画面,并为了便于讨论,将3个景点依次编为1、2、3号,学生很快找到答案,一共有6种搭配顺序。如果再加一个景点,现在有4 个景点,一共有多少种参观顺序?学生发现不再是8种,而是有24种,如果再加上1个景点,5个景点的参观顺序?引发学生课下不断地探索,体会数学的奥秘。第二天,几个孩子来告诉我5个景点有120种参观顺序,6个景点有720种参观顺序……而且找到了其中的计算规律。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与数学教学整合,使用时避免盲目性,考虑的目的性,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难点,使数学课堂“趣”而“实”,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 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