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作者】 游诗振
【机构】 (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正文】摘 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据初高中的化学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做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
关键词:教材;心理;学法;衔接
1.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去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不能完全听懂高一化学老师的课,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迷惘茫然,学习化学压力很大;更有甚者,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对班上及年段的同学调研后发现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多种,作为教师想谈一谈教材方面原因。
2. 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当学生从学习难度小、简单的物质性质和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到高中化学中研究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很难适应这种转变。虽然目前的初高中化学教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初高中的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
3.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及初高中的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实现高一的化学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备课组提出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衔接的对策。通过我们对高一化学教学发现以下一些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反应类型: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性质;金属的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子、离子、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金属及非金属单质;有机及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仪器、物质的制备原理、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除杂方法。
以上列举的内容都是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涉及的知识,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的部分,但是初高中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做好初高中实验知识的衔接。
进入高一,我们首先通过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初高中实验教学的衔接。初中阶段化学实验的对于学生来说要求不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化学仪器及简易装置。进入高中阶段,高一学生要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作为实验教学的衔接内容,教师补充容量瓶、万能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冷凝管、仪器的连接等有关知识是很有必要。初中已学过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性质检验、干燥气体的方法、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六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形成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2)做好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而高一化学从本质上即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的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为此,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应复习好常见元素化合价知识,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首先从复习书写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由学生判断,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提出新问题,设计新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来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做好初高中物质分类方面知识的衔接。
在物质分类方面,初中接触的物质分类不系统,学生没有一定的分类意识,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为学生做好衔接。例如通过复习教材后面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并依据元素组成的特点及物质的性质总结出物质的分类。如酸有:含氧酸和无氧酸、强酸和弱酸之分,碱有:强碱和弱碱、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之分,盐有: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之分。同时也向学生说明此表在高一化学学习复分解反应、电解质、离子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知识的衔接。
初中教材只是介绍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并没有做要求。而高中教材要求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排布,故而在新课教学前我们应当补充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通过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认识以便学生掌握离子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4.反思
总之,高一的入门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转变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力。我们希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上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当然我们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提出更好的方法,让高一新生能更快的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磊等编著,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黄少芳,高一化学入门教学的探讨与实践,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第十一期。
关键词:教材;心理;学法;衔接
1.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去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不能完全听懂高一化学老师的课,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迷惘茫然,学习化学压力很大;更有甚者,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对班上及年段的同学调研后发现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多种,作为教师想谈一谈教材方面原因。
2. 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当学生从学习难度小、简单的物质性质和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到高中化学中研究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很难适应这种转变。虽然目前的初高中化学教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初高中的化学存在较大的差异。
3.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及初高中的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实现高一的化学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备课组提出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衔接的对策。通过我们对高一化学教学发现以下一些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反应类型: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性质;金属的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分子、离子、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金属及非金属单质;有机及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仪器、物质的制备原理、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除杂方法。
以上列举的内容都是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涉及的知识,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的部分,但是初高中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做好初高中实验知识的衔接。
进入高一,我们首先通过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初高中实验教学的衔接。初中阶段化学实验的对于学生来说要求不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化学仪器及简易装置。进入高中阶段,高一学生要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作为实验教学的衔接内容,教师补充容量瓶、万能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冷凝管、仪器的连接等有关知识是很有必要。初中已学过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性质检验、干燥气体的方法、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六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形成学习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2)做好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而高一化学从本质上即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的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为此,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教师应复习好常见元素化合价知识,增加化合价的练习,讲清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首先从复习书写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由学生判断,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提出新问题,设计新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来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做好初高中物质分类方面知识的衔接。
在物质分类方面,初中接触的物质分类不系统,学生没有一定的分类意识,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为学生做好衔接。例如通过复习教材后面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并依据元素组成的特点及物质的性质总结出物质的分类。如酸有:含氧酸和无氧酸、强酸和弱酸之分,碱有:强碱和弱碱、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之分,盐有: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之分。同时也向学生说明此表在高一化学学习复分解反应、电解质、离子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知识的衔接。
初中教材只是介绍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并没有做要求。而高中教材要求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排布,故而在新课教学前我们应当补充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通过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认识以便学生掌握离子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4.反思
总之,高一的入门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转变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力。我们希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上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当然我们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提出更好的方法,让高一新生能更快的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磊等编著,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黄少芳,高一化学入门教学的探讨与实践,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第十一期。